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石。闽东地区一直秉承着“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的发展理念,稳固粮食生产,同时推进山、海、田多领域的协同发展。通过聚焦“三产三新三链”的深度融合,闽东已成功实施了“一县一业”和“一村一品”等强县富民策略,使得乡村产业发展势头迅猛。
去年,闽东地区“8+1”特色产业的全产业链产值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成功突破2300亿元大关。同时,该地区已累计培育出农业特色产业百亿强县5个、十亿强镇24个以及亿元强村50个,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
在这个春暖花开的季节,我们深入屏南县熙岭乡四坪村、福鼎市店下镇筼筜村以及古田县大桥镇等乡村振兴的前沿阵地,探寻闽东乡村如何坚持多元化和差异化的发展路径,从而探索出一条特色产业驱动乡村振兴的成功之路。
在夕阳的余晖中,霞浦县三沙镇东壁村展现出一派宁静而美好的景象。这里,人们唱着山歌,沿着绿水青山间的生态富民路,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2023年的秋冬季节,四坪村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红澄澄的柿子与黄墙黛瓦的古民居相互映衬,周末时分,游人络绎不绝,摩肩接踵。在短短的两三个月内,四坪村接待了超过30万的游客,这样的盛况,对于村民们而言,简直是梦想成真的奇迹。
四坪村的转变,离不开文创之路的开辟。回想起6年多前的村庄,四坪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潘家如仍深感震撼。那时,由于交通闭塞、基础设施薄弱以及产业单一,四坪村人口大量外流,仅剩十几人留守,被戏称为“十八老汉护古村”。
那么,这个偏远落后的“空心村是如何蜕变为充满活力的“网红村的呢?工业文明时代的“弱鸟又是如何翱翔在生态文明时代的“靓鸟天空中的呢?西南大学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屏南乡村振兴研究院执行院长潘家恩揭示了其中的奥秘:“在许多人眼中,村庄可能‘净是土’,但在我们看来,这片土地却是‘净土’。”
这里的“净土不仅意味着优美的生态环境,更承载着千百年来深厚的乡土文化。基于这些宝贵的资源,屏南自2015年以来,通过解放思想和改革创新,紧紧把握城乡融合与生态转型的历史机遇。以古村落为载体,以文化为灵魂,以创意为动力,屏南积极探索文化产业在乡村振兴中的独特作用。
2017年,四坪村踏入文创领域,秉承“引进高人、发动主人、引来新人、召回亲人”的理念,聚焦“聚心、聚力、聚智”,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文创发展道路。通过实施“党委政府+村两委+艺术家+农民+古村+互联网”的联动模式,这个山村成功实现了从衰败到振兴的华丽转身。
如今,四坪村的常住人口已从寥寥10余人回升至200余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蓬勃发展,经营单位增至31家。农民人均纯收入也从2017年的0.76万元跃升至2023年的2.6万元。更为可喜的是,2023年四坪村共接待游客75万人次,旅游创收高达1500万元。
闽东地区多山,平原广阔的农业产业模式在这里难以施展。然而,正是这连绵起伏的山峦孕育了丰富的物种资源、纯净的生态环境以及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这使得闽东在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方面拥有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以周宁县七步镇苏家山村为例,依托生态茶园,他们成功走出了农旅融合的发展道路,短短几年间便吸引了超过百万的游客前来体验。寿宁县大安乡亭溪村则充分利用富硒富锌的土壤资源,发展硒锌农产品种植,有效促进了农业的扩面提质。而柘荣县东源乡绸岭村则深度挖掘长寿文化,打造宜居的田园风光,推动了康养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如今,在闽东大地上,这样的发展故事正在不断上演,绿水青山正逐步转化为“金山银山”。
念好海经
勾画耕海牧渔新蓝图
晚春时节,福鼎市店下镇筼筜村的紫菜采收工作已圆满结束。渔民们正抢抓晴好天气,对生产设备进行清洁维护,为下半年的生产旺季做好充分准备。筼筜村是福鼎坛紫菜的主产区,这里出品的紫菜以其优良的口感和品质赢得了市场的广泛认可。
然而,筼筜村的紫菜产业也曾一度面临困境。由于气候变化和部分养殖户的不规范操作,紫菜烂苗绝收的问题时有发生,导致养殖户纷纷撤离。为了重振渔民的信心,福鼎市海洋渔业部门连续三年在筼筜村推广坛紫菜的差异化养殖技术,合理规划养殖密度和采苗时机,并引入玻璃钢紫菜养殖技术,有效降低了养殖成本,使紫菜产业重现生机。此外,筼筜村还积极发展海带等其他特色海洋产业,2023年全村人均年收入达到了21560元。
宁德市拥有广阔的海洋资源和丰富的海岸线,这使得我市在推动沿海经济建设、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以及实现海岛渔村乡村振兴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数据显示,2023年全市渔业总产量和渔业经济总值均保持增长态势,渔民人均收入也有显著提高。同时,我市各地还在积极探索渔旅融合的发展模式,通过开发海洋旅游资源、打造特色渔文化体验项目等方式,不断拓展渔业经济的增长空间。
为推动海岛渔村的发展,宁德市制定了《关于支持海岛振兴的九条措施》,并编制了《宁德市海上渔业与旅游融合发展规划》等文件。这些举措旨在不断完善海岛渔村的基础设施,探索渔旅结合、民宿与摄影等多元化发展模式,以培育新的旅游业态。同时,我们积极支持创建金牌旅游村,并加大文旅活动的宣传力度,旨在提升海岛渔村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向“新而行
现代农业产业提质增效
立足“山海”特色,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我市特色产业发展的紧迫任务。面对产品附加值低、品牌效应不高等挑战,我市决定全面实施“八个一工程”,深化优势农业提效专项行动。通过引入农业科技、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等先进手段,以及新技术、新设备和新模式,我们致力于促进农业生产力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加速农业的深度转型升级。
在古田县大桥镇,银耳产业正迎来革命性的变化。这里,一座座菇棚井然有序,菇房内菌棒整齐排列,银耳如花绽放,清香四溢。李鹏,天天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技术主管,每天都会巡检菇棚,观察银耳生长情况,并通过自动化设备精准调节温度和湿度。他深切感受到了银耳种植模式的巨大转变:从简陋的人工操作到智能化的现代管理,一人便能轻松掌控100多间菇房。
大桥镇作为人工栽培银耳的悠久历史之地,被誉为“银耳之乡”。这里从事银耳生产及相关行业的农户占比高达70%以上,年种植银耳约4亿袋。在古田县食用菌产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大桥镇紧扣“五化”要求,全面优化一产、深化二产、强化三产,形成了完整的“银耳辅料—菌种—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条,产业链总产值高达30亿元。
此外,我市在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就。2023年,我们发布了5部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蓝皮书,新增了3个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3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82个“两品一标”。同时,建立了67个农作物主推品种核心展示示范片,完成了福鼎市国家及省级数字农业创新应用基地的建设,并新建了63个农业物联网应用基地。主要农作物的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也达到了70.37%,水稻更是高达77.92%。这些成就不仅彰显了我市在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方面的实力和潜力,也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物联网技术的运用使得葡萄种植基地能够进行现代化全程管控,农户通过直播销售食用菌,短短几小时便销售一空。而只需扫描追溯码,便可追溯到太子参的完整生长历程。在闽东大地,无论是山区还是沿海,无论是农业企业还是农业科研机构,都展现出现代农业的蓬勃生机,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
记者手记
在闽东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九山半水半分田”的格局曾经是农业发展的沉重负担。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这里的人们巧妙地利用了这一独特的地理条件,将劣势转化为优势,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农业发展道路。如今,山还是那座山,水还是那片水,但在这片土地上,农民们正借助“山海经”的智慧,打开增收致富的大门,推动农业的繁荣与农村的振兴。
在深入各乡村的采访中,记者发现,这些地方都秉承着“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原则,依托独特的乡村资源和乡土元素,因地制宜地发展起了各具特色的产业。通过促进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他们不仅成功延伸了产业链、打造了供应链,还提升了价值链,为农民开辟了一条科学且有效的致富之路。同时,现代科技如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的引入,更是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产品的品质。
随着消费者对乡村产品的需求日益多元化和个性化,闽东的乡村们也在不断适应这种变化。他们紧紧依托各自的特色资源,积极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深入挖掘乡村的多元价值。通过这种努力,他们成功地将乡村的资源优势、生态优势和文化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和产业优势,从而增强了产品和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声明:本内容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文章来源 坤师 https://www.china8m.com/37088.html
暂无评论,你要说点什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