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5日,人民日报海外版以整版篇幅,对福建“造福工程”的显著成效给予了高度评价,并深入展现了易地搬迁群众所享受到的幸福生活。
上世纪80年代末期,福建省宁德市着手对当地“七无”村以及贫困、受灾和草房村落进行搬迁工作。搬迁群众在新居时贴上了“造就一番新天地,福到万家颂党恩”的对联,这一举措启发了“造福工程”的命名。自1994年起,“造福工程”被福建省委、省政府列为重点民生项目,并在全省范围内广泛推广,持续至今。
如今,“造福工程”的意义已远超出解决“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范畴,它涵盖了更多受地质灾害威胁、自然灾害导致房屋倒塌或损毁的农户,以及居住在江河源头、自然保护区和生态保护区的搬迁农户。通过这一工程,福建已成功搬迁7300多个自然村,建立了3420多个安置区,累计搬迁人口达到172万余人。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连家船民的上岸搬迁被视为“造福工程”的重中之重。在过去,他们过着“一条破船挂破网,祖宗三代共一船,捕来鱼虾换糠菜,上漏下漏度时光”的艰辛生活,漂泊不定。然而,自1998年起,福建省委、省政府决定用三年时间解决这一问题。到2000年底,福建省、地、县三级政府共投入3904万元用于船民建房补助、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发展生产等配套资金,成功搬迁了18466名连家船民。
在“四月四畲族凤凰节”的欢庆活动中,福鼎市赤溪村的村民们向游客们展示了畲族独特的传统体育项目——操杆,彰显了民族文化的魅力。而这个村庄,正是被誉为“中国扶贫第一村”的地方。自1994年8月至1995年4月间,下山溪村的22户村民迁入赤溪村的长安新街,开启了新生活的篇章。在随后的20余年里,又有来自12个自然村的350多户村民陆续整村搬迁至新村,共同见证了赤溪村的巨大变迁。随着生活环境的显著改善和产业的蓬勃发展,这个曾经的贫困村落已经实现了真正的华丽转身。
长汀县将“造福工程”的搬迁安置点精心选址于工业园区周边,这一举措不仅为搬迁群众提供了就业机会,增加了收入来源,同时也缓解了企业用工紧张的问题。这种布局不仅促进了人口的集中居住,更实现了社区与企业的“双赢”发展。
东山村的新面貌
宁德市霞浦县三沙镇的东山村,通过实施“造福工程”与扶贫开发整村推进策略,成功推动了边远山区群众居住条件的显著改善。
福州市罗源县鉴江镇的海上村,曾经以连家船为居的渔民们,如今已喜迁新楼。
福州市罗源县鉴江镇海上村的渔民们,在福州市的“造福工程”帮助下,已经告别了连家船,搬进了新居。其中,郑和鑑一家便是这一政策的受益者,他们现在居住在仓山区金山街道的麒麟苑,生活条件得到了显著的改善。
宁德市福安市的下岐村,素有“闽东连家船民上岸第一村”之美誉。在1997年,该村采用了“分期分批,全面搬迁”的策略,成功地将2000多名渔民安置到了陆地,开启了他们崭新的生活篇章。
图为下岐村渔民在海边辛勤劳作,满载而归。李郁 摄
在成功安置渔民后,下岐村的党员干部们积极引导村民们发展多样化的产业,包括水产养殖、海洋捕捞,以及贸易、物流和餐饮等行业。经过多年的努力,下岐村的经济得到了显著的提升。2022年,该村的人均纯收入较之前有了大幅度的增长,从最初的不足千元提升到了30360元,村民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如今的下岐村,一幢幢小洋楼整齐地伫立,渔民广场与白马公园等休闲场所的设施一应俱全,共同描绘出一幅现代乡村的安居乐业画卷。
20世纪80年代,福建宁德地区的连家船民们过着怎样的生活呢?让我们一同探寻那个时代的记忆。
声明:本内容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文章来源 坤师 https://www.china8m.com/34596.html
暂无评论,你要说点什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