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庙”又称福德庙、伯公庙。顾名思义是供奉“土地神”的地方。崇拜“土地神”习俗源远流长,是传统民间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传说“土地神”能保佑当地百姓安居乐业,所以,自古以来,民间把“土地神”视为财神与福神,尊为一方土地的保护神,也因此,中国民间供奉“土地神”的庙宇分布最广,以至凡有民众居住的地方都有祭祀“土地神”的建筑。
探古寻踪,福州“衣锦坊”有没有“土地庙”?它又在哪里呢?古时候,“衣锦坊”确有“土地庙”,庙址在“衣锦坊”37号。
原庙宇坐落在两座大厝的山墙之间,面阔3米,进深3米,靠后墙摆放一张高一米二的供桌,桌上有一尊高约50公分的“土地爷”神像,神像两旁贴着对联,上联是:保四方清吉;下联是:佑一坊平安。桌面常年放着三盘时鲜供果,供果旁有两只花瓶,插着鲜花。供桌前有一张方形“拜垫”,供香客跪拜时使用。这庙虽小,但香火鼎盛,是当地乡民经常上香许愿的宁净之地
“土地神”源于远古人们对土地权属的崇拜,因而人们祭祀土地,每个地境都有属地的“土地庙”。而现代祀拜“土地爷”又融入更多的内涵和民俗元素,增添了祈福纳祥、保佑家庭幸福和社区安宁的寓意。“土地神”在仙界的官职虽小,但它是玉皇大帝之命官,负责体察社区民情,管理地域内的一切事务,重大事情向“天庭”汇报,扬善惩恶,庇佑一方平安。所以,当地乡民对“土地神”非常敬畏和感恩,小孩出生,要到“土地爷”那里报喜添丁,也就是“上户口”,若有人去世之后,行超度、做道场也要到所属“土地庙”汇报,祈求“土地神”引领亡者顺利踏上轮回路。真是虚幻而神密。随着历史的变迁,人们对道教信仰的不同理解以及对“玄学”的“认同感”差异,“衣锦坊”的“土地庙”也是历经兴衰、起起落落,“土地爷”多次逃难。该“土地庙”明清时香火最盛,50年代初期,一度废弃,只剩下空空的庙堂。后来民众自发请进一尊“土地爷”神像,“土地庙”又香火旺盛、重焕生机。然而1966年文革时期,“土地庙”又一次损毁,“土地爷”再度流浪。该庙堂后被一位老伯作为理发店使用。老伯是一位虔诚的“土地神”信奉者,他用一张红纸,写上“土地爷”的香位,每天焚香拜供,直到2007年“三坊七巷”全面修复改造,庙堂被改为“配电房”使用。至此,延续几百年的“土地庙”就此落寞,划上了句号。
“衣锦坊”没有了“社神”,没有了传说中,为乡民日夜值守、心系百姓,亲民勤勉的地方管理人——“土地公公”。小小的道教活动场所就此关闭。
想起古时候,乡民无论有什么烦心琐事、头疼脑热都要到“土地庙”敬香、诉说,与最接地气的神仙进行人神交流,借助“神明”的力量,寻找心灵的慰藉。现在,这一广泛而普遍的民俗信仰,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而“衣锦坊”37号庙址的道教文化遗存,仍然承载着历史的记忆,诉说着先人的虔诚。虽然没有了庙堂,当地乡民对“土地神”执着的敬畏、崇拜依然永留心间。
声明:本内容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文章来源 坤师 https://www.china8m.com/33984.html
暂无评论,你要说点什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