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白天 黑夜
八闽之家 > 视界 > 正文

2024年第四季度“中国好人榜”福建省候选人建议人选公示

坤师

文章分类视界阅读数620

0赞

根据中国文明网《关于开展“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的通知》有关要求,现将我省拟推荐的2024年第四季度“中国好人榜”候选人名单及事迹进行公示。在此期间,欢迎群众来电、来信,向中共福建省委文明办反映情况。

公示时间:2024年12月2日至12月6日(5个工作日)

联系电话:0591-87891973

来电时间:公示期间上午8:00-12:00、下午14:30-17:30

来信投递:省委文明办综合处(福州晋安区六一北路233号新闻大厦311室),邮政编码350013

省委文明办

2024年12月2日

2024年第四季度“中国好人榜”福建省候选人建议人选公示

80后村童妈妈 守护流动妇女儿童

张洁,女,1985年10月生,中共党员,“村童妈妈”聚乐部发起人。2012年底,张洁决定放弃广州有着巨大发展潜力的工作回到家乡福州,成立“菁英地带”社工站,推广社工事业,带领团队坚持志愿服务12年,通过“社会工作+志愿服务+政企联同”的服务方式,关怀流动妇女儿童,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作为人大代表的她积极建言献策,为妇女儿童两纲提出建议与意见采纳,写入发纲要,惠及更广大流动妇女儿童。曾获评福建青年五四奖章个人、福建省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奖等。

心系流动儿童 不一样的陪伴

2012年底,张洁决定放弃广州有着巨大发展潜力的工作回到家乡福州。带着四年的社会服务经验,她开始在福州市的工业园区、城乡结合部、民办中小学奔走调研,为了让更多来闽务工群体更好地融入城市,她细致分析了调研数据、需求报告,访谈了数百户家庭,制定出服务方案,并选定先以进城务工家庭的子女服务作为切入点。

当时社会各界对专业社会工作和创新公益认知并不充分,很多人不相信免费的服务,怀疑她是骗子,泼冷水、碰钉子成了每天的日常。由于广州带回来的积蓄已快用完,张洁开始白天推动项目,晚上到培训学校兼职教粤语。最后,凭借她详尽专业的调研报告与务实的服务方案,得到一家公益基金会的支持。拿到项目的启动资金,由她发起的“菁英地带”学校社会工作服务站终于得以启动。

2013年3月,张洁在福州启动福建省首个流动儿童帮扶志愿服务项目——“菁英地带·同沐阳光”,针对初次来榕的流动儿童开展城市融入与适应服务,定期开展“玩转福州城”城市体验活动,志愿者通过带领教授他们搭乘公共交通工具“漫步福州”和讲述福州文化和城市故事,缓解他们在融入新城市过程中社会交往紧张、自我价值感低等问题。一到周末,孩子们最期盼、最开心的事,就是跟“安娜姐姐”(张洁)一起出去玩。

11年来,她和团队的志愿者们一起将志愿服务网点分布在进城务工群体较为密集的城乡结合部、工业区、厂区、老旧小区、中小学等,累计服务流动儿童约58500人次。

助力村童妈妈 书写精彩人生

“妈妈有希望,孩子有未来!”是张洁经常挂在嘴边上的一句话。她广泛动员高校、社会团体、企业单位、家庭个人等多渠道力量联合开展志愿服务,截至目前,已与福建警察学院在内的10所高校共建了教学实践与志愿服务基地。

2017年6月,张洁将服务触角从学校延伸到社区,为进城务工群体的家庭搭建起生活联谊、守望互助的“村童妈妈聚乐部”(村童妈妈:指带着未成年子女进城务工的女性)。张洁说,我们的聚乐部不是一个人的开心的“俱”,而是大家相“聚”在一起互帮互助的快乐。为了让更多低教育水平、非正规就业、多子女养育负担较重的女性走出家门,学习一技之长,找到适合的工作,“村童妈妈聚乐部”定期举办免费学技能,为她们提供技能培训、就业指导、创业帮扶、就业集市等,邀请用工单位到现场与待业的村童妈妈面对面交流,鼓励困难群体走出家门,走向社会,提升转岗能力,应对变化。截至目前,累计开展了22期免费技能培训班,成功帮助85名考取人社部门颁发的资格证书,累计有2500位受益群体参加了技能培训。参加了技能培训的村童妈妈们,凭借一技之长,有的开办了美容工作室,有的灵活就业,就近为小区居民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有了稳定工作和收入补充,她们不仅经济独立了,重拾了生活的自信;家庭关系也更加融洽了,还为孩子们树立了积极向上努力生活的榜样。许多村童妈妈在张洁的影响下,主动要求加入团队,成为志愿者,用自己的行动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自我价值感提升,获得感与幸福感显著加强。

主动增权益能 参与社区建设

从个人的帮扶到家庭的帮助,张洁觉得应该鼓励他们更多地参与社区发展和建设。2021年4月,在福州市晋安区鼓山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张洁带领“8号小院”居民共同完成了一次老旧小区改造的自治行动。她组织动员居民每周五晚上召开“恳谈会”,连续19场,发动居民81户、210人,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经过226天的共同努力,让一个“牛皮癣”小广告密布、垃圾遍地、污水横流、蚊蝇鼠窜的老旧楼栋焕然一新。小区的改造行动获评了福建省、福州市学雷锋志愿服务“最佳志愿服务项目”,这次的社区共建共治共享的行动,让流动妇女儿童感受到自己也是城市的建设者、参与者,更加坚定了热爱社区、热爱榕城、热心志愿服务的决心与动力。

与此同时,张洁团队也不断拓展服务项目,从城市社区延伸到乡村,累计举办各类专题讲座330场、亲子教育工作坊310场、社会融入服务活动260场,为1580人困境儿童健康评估,累计受益62300人次。通过创新志愿服务载体多样化,为不同困境群体提供卓有成效的社会服务,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张洁说,共产党员要做行动上的表率,“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她始终如一地用心帮助村童妈妈和孩子,从他们最迫切的需求抓起、最现实的利益出发,切实帮助他们解决烦心事,成为村童妈妈和孩子们最信赖的人!

2024年第四季度“中国好人榜”福建省候选人建议人选公示

厦门市民“为爱挽袖”15载,献血304次

程淼森,男,1965年9月生,厦门市海沧区海沧街道温厝社区居民。截至2024年11月29日,程淼森献血总量累计达到108000毫升、捐献血小板297次累计477个治疗量、捐献全血7次累计2000毫升。他总献血次数高达304次,是厦门市献血次数最多的个人献血者。曾多次荣获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机采血小板杰出贡献奖等多种荣誉,是他在无偿献血的公益路上留下的印记。“为爱挽袖”他已坚持了15年之久,对于献血的流程,程淼森早已轻车熟路。

年近退休不减献血热情

按照法律规定,无偿献血的最高年龄为60周岁。程淼森说:“到2025年我就60周岁了,到时候就不能献血了,还有一年时间,我要继续坚持、助人为乐。”

程淼森每个月基本上都要到血站报到2次,献血已成为他的生活习惯。由于血小板较容易出现库存紧缺的情况,因此程淼森也会定期捐献血小板。每当“献血日”一到,都会风雨无阻地前往厦门市中心血站捐献血小板。

距离再远不阻献血脚步

程淼森从居住地到市中心血站往返路程需约2个小时,献血全程大约1个小时,每次的如约而至,都得空出一个上午或者一个下午的时间,但他不觉得麻烦,15年的献血之路从未间断。

厦门市中心血站的工作人员都亲切地称呼程淼森为“老熟客”。这位“老熟客”熟知机采血小板的献血间隔要求不少于2 周、一年最多可捐献40个治疗单位机采血小板等与献血有关的基本知识。每次献完血后,他总是默默地将下次献血时间记在心里,准备下次按时赴约。

助人为乐担当社会责任

“您捐献的血液检测合格,感谢您的爱心。”“您捐献的血液已发往某某医院供患者使用。”献血过后,每当收到血站发来短信通知,程淼森的心才彻底踏实下来,他用热血为生命“加油”,袖子一卷就是15年。

程淼森说:“之前帮邻居献过血,邻居出院后特意带着礼物来感谢我,但是我没有收,献血救人,不需要回报。”虽然程淼森定期无偿献血,但只要看到“血库告急”“急需救命血”等消息,他的内心也会忍不住牵挂,时刻提醒着自己赴约的时间到了就得行动。曾有街坊邻居评价他说,“一个人心血来潮做一件善事容易,但要十几年坚持做同样的善事就显得弥足珍贵。”

科普宣传倡导爱心延续

说起第一次献血的经历,程淼森记忆犹新。一开始也害怕对自己身体不好,后来程淼森经过了解发现献血对自己的身体并无大碍,还能帮助他人,便开始定期献血之路。程淼森的家人在他的科普下,也由一开始对他身体健康的担忧转为支持他为爱挽袖。

程淼森说,再过一年,他就60岁了,到时候就不能献血了,因此他希望有更多的爱心人士能挽起衣袖,加入无偿献血的行列,让更多的生命得到延续。

2024年第四季度“中国好人榜”福建省候选人建议人选公示

古稀老人展现“银龄”担当

谢鹏志,男,1947年9月生,漳州云霄县云陵镇宝楼社区居民。1970年,他作为厦门“知青”插队到云霄县莆美公社前涂大队。时年23岁的谢鹏志参与了向东渠引水工程的建设工作。一直以来,他对挖掘“向东渠”红色文化资源情有独钟。2015年起,他自费创办向东渠纪念馆;云霄县向东渠事迹展示馆建成后,他又成为了专职“向东渠宣讲员”,对外宣传向东渠历史500多场;自费拍摄8集访谈录,自费编辑5本有关宣传向东渠先进事迹的书籍,同时,笔耕不辍撰写并在各级平台刊登多篇向东渠先进事迹宣传文章。2021年4月,他被福建省评为“十佳评理员”;2021年12月被福建省认定为五星级志愿者;2023年12月,被评为福建省学雷锋志愿服务“五个最美”先进典型。

搜集来之不易的展品 自筹自建向东渠展馆

向东渠引水项目,是漳州市云霄、东山两县人民克服重重困难合力建设的。它全长85.81公里,建设历时两年半,5万多位建设者参与其中。主干渠挖掘、土石运输都靠人工一铲一镐、手挖肩挑、千车万载来完成。

2016年起,已近古稀之年的谢鹏志踏遍了云霄、东山等地,实地走访了上千位向东渠建设者,收集有关“向东渠”建设的各种资料,只为还原当年向东渠建设的历史情景,让后人更好地传承老一辈人建渠时的勇于担当、团结协作、攻坚克难和开拓创新的精神,让向东渠所蕴含的精神力量激励一代代人奋勇前行,再立新功。

2018年5月,谢鹏志历时2年多自筹自建了一座占地面积约150平方米的向东渠展馆,对外免费开馆。展馆内,黑白老照片、旧报纸、畚箕、老式电钻机、幻灯机、电影放映机、煤油灯、独轮车、电话总机、自行车,整套的打铁工具,木工、泥水匠工具……150多件老物件,都是谢鹏志通过无数次寻访,一件件亲手收集而来的。它们来自当年向东渠的劳动者、建设者、亲历者、见证者,时隔近半个世纪,仍生动“讲述”着当年建渠的艰辛细节。展馆先后接待了400多个机关企事业、学校、部队前来参观学习、开展党日学习活动。身为馆长的谢鹏志既当解说员,又当服务员,免费为参观者进行解说,免费开展向东渠历史宣传活动500多场。

2020年,云霄县委正式立项建设“向东渠事迹教育实践基地”和“向东渠事迹展示馆”。谢鹏志第一时间无偿贡献他多年来收集与向东渠建设有关的所有珍贵展品。2022年7月1日,展示馆完成布展并顺利开馆。在老谢作为政协委员的建言献策推动下,2022年10月,向东渠事迹展示馆被谷文昌干部学院、中共漳州市委党校授予“教学与科研基地”。如今,向东渠展示馆已成为广大机关企事业单位、部队、学校、社区乡村党员干部们开展活动的重要平台,每月接待观众超1000人次。

乐此不疲地挖掘宣传 做向东渠事迹的“代言人”

向东渠事迹展示馆建成后,谢鹏志更是成为了专职“向东渠宣讲员”。作为漳州市委宣传部“新时代宣讲师”,他多次外出宣讲,俨然是向东渠先进事迹的首席“代言人”。他以《向东渠先进事迹》为题广泛开展宣讲,走进田间地头、工地一线,在干部群众中掀起了一轮又一轮学习向东渠先进事迹的热潮。

为更好地宣传向东渠先进事迹,谢鹏志还持续收集资料,编辑了5本有关向东渠建设的文集、工程实录、政协文史资料、图片集和纪念邮票册,重印了时任云霄县委书记李文庆撰写的《向东!向东!》回忆录,组织张罗有关向东渠的学术研讨以及文创产品设计展示。在他的指导下,云霄县潮剧传承保护中心精心创作编排的大型潮剧现代戏《向东渠》,参加第七届福建艺术节暨第二十七届全省戏剧会演,一举荣获6个奖项,引起社会各界热烈反响。他还自费拍摄8集访谈录,宣传向东渠的珍贵历史和伟大事迹,引发全社会热烈反响。

报答第二故乡 给后人留下宝贵精神财富

在谢鹏志看来,云霄是他的第二故乡。云霄、东山两县人民在建设向东渠的过程中的创业精神具有深刻的历史内涵和时代价值,值得后人永远传颂,一直传承下去。

多年来,谢鹏志不忘向东渠建设的艰辛历程,热衷公益慈善事业,积极回报社会。“居云五十载,助人半世纪”是群众给予老谢最朴素的评价。他与儿子、侄儿斥资200多万元创建“民俗文化博物馆”,内辟“祖训家风传习所”“农耕馆”“民俗老物件馆”“海峡两岸族谱对接馆”“政协资料馆”“艺术馆”等,将其作为中小学生民俗文化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免费向社会开放。其中,“祖训家风传习所”于2020年被福建省委文明办授予“祖训家风乡贤馆示范点”。

2024年第四季度“中国好人榜”福建省候选人建议人选公示

星空救援领航人用行动守护生命与希望

詹惠阳,男,1989年6月生,中共党员,现为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星空应急救援中心主任。“希望能在家乡组建一支志愿应急救援队伍,为家乡的群众提供帮助。”带着这样的初衷,2022年3月,詹惠阳凭借一己之力组建了泉港区首支社会性志愿应急救援力量。自成立以来,他始终带头坚守在救援一线,带领着队员累计接受群众性公益救援求助达200多件,包括城市搜寻、山地搜救、水域搜救等。可以说,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2022年至今,詹惠阳志愿服务总时长达3782.97小时。

“最美逆行”与志愿服务结缘

在部队服役时,詹惠阳火线入党,后来参与汶川抗震救灾,荣立三等功。当时,他看到很多志愿队伍在灾区里从事救援服务,就萌生了一个想法:如果在家乡组建一支专业的救援队伍,就能更好地为家乡群众服务。

“那时,我看到众多‘逆行者’义无反顾地投身抗疫,深受触动。”2020年年初,在抗疫一线,詹惠阳加入志愿服务队伍的想法更加坚定,看到泉州蓝天救援队的招募信息后,他第一时间就报了名。

两年后,理想照进现实。2022年3月8日,泉州市泉港区星空应急救援中心经泉港区红十字会批准成立,这是泉港区首支社会性志愿应急救援力量。作为星空应急救援中心的队长,詹惠阳需要担负起更大的责任,团队运转、日常训练、开展救援……时间成了最难以平衡的事情,他索性辞去工作,把星空救援从“兼职”干成了“全职”。

最长的一次搜救耗时8天

在星空应急救援中心,一面面锦旗映入眼帘,它们记录了救援中心一次次披荆斩棘、帮助他人的历程。

“我们最长的一次搜救行动耗时8天,其中3个晚上通宵。”詹惠阳说道,当时接到去深山寻找1位失联老人的求助,他当机立断,带领20名队员前往搜救。那时正值盛夏,他身先士卒一头扎入那酷热的山林,在山上一遍又一遍地寻找着老人的踪迹。身上的衣服被汗水浸湿了一次又一次,消耗了大量体力。在他的带领下,凭借丰富的搜救经验,最终成功找到那位老人。

2023年7月底,河北涿州水灾严重,“当时看到报道,了解到那边灾情严峻,就想着过去出份力。”詹惠阳连夜带领3名队员,耗时25小时抵达涿州灾区。用双手帮助灾区人民解决困难,也为灾区人民带去了希望与勇气。

每一次求助都是一份信任

“我们可能是求助者最后的救命稻草,每一次求助都是一份沉甸甸的信任,哪怕再艰难我们都得坚持下去。”回忆起之前一次遗体打捞行动,詹惠阳依旧不能平静。当时已经是凌晨1点多,救援队的船只破损严重,燃油物资也几乎耗尽。无奈之下,救援队只能准备收队。没想到,家属扑通一声跪在詹惠阳面前,恳求他们继续搜寻。“那一刻,我感受到了他们的无助和期待。”詹惠阳动容地说。面对这份沉甸甸的信任与寄托,他毅然决定,即便条件有限,也要咬紧牙关继续搜寻。同时他积极向当地镇政府请求物资支援,最终,他们成功找到了失踪者,给家属带来了些许的安慰。

乐于伸出援手帮助他人解决困难

詹惠阳,这位在救援领域屡创佳绩的英雄,他的爱心与善举远不止于危难时刻的挺身而出。在一次涂岭镇寨后村救援工作中,詹惠阳细心了解到村中有一群留守儿童及特殊儿童,并得知这群孩子即将开学,却缺乏必要的学习用品时,他毫不犹豫地伸出了援手。救援结束返回城区后,他迅速自费购买了23套学习用品,不辞疲惫专程驱车十几公里山路送去,解决了孩子们开学的燃眉之急。同时,他深知安全知识对于孩子们的成长同样重要。于是,他联合村委会和公益团队,为这群留守儿童开展了一期安全主题活动,向孩子们传授了交通安全、防火防灾、防溺水等安全知识,提高了孩子们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在505微心愿活动中,詹惠阳成功帮助了9位怀揣微心愿的老人和儿童,用自己的力量点亮了他们生活的希望之光,让他们深切感受到了社会的温暖和关爱。2023年3月,詹惠阳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注意到了一位长期在垃圾堆中拾荒的高龄老人。他主动走上前去与老人交谈,深入了解老人的生活困境。当詹惠阳想要为老人提供物质援助时,老人却婉言拒绝。面对这种情况,詹惠阳并没有放弃,他巧妙地采取了“偶遇”的形式,定期为老人收集废品纸箱等物品,作为礼物赠送给老人。这样的做法既解决了老人的生活困难,又保护了他的尊严和人格。

詹惠阳的善举远不止于此,他的助人为乐事迹还有很多,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爱心与情怀,成为了守护家乡、传递希望的道路上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2024年第四季度“中国好人榜”福建省候选人建议人选公示

行走在邮路上的爱心行者与惠民先锋

林常荣,男,1977年6月生,中共党员,南平松溪县邮政分公司职工。林常荣曾从事邮政投递工作12年,兼任三农办技术员5年。他胸怀大爱、乐于助人,在工作生活中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事业,展示了一名共产党员的靓丽风采。自2009年进入邮政系统工作以来,林常荣始终坚持以优秀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完成本岗位工作的同时,利用自己农学专业所学知识,为农户生产排忧解难,心系“三农”事业,躬身实践、砥砺奋进,自发成为无偿服务三农工作队伍中的一员,赢得广大农民群众的一致好评。

拾金不昧的邮政英雄

2021年4月27日,松溪县郑墩镇林屯村村民林仁(化名)来到松溪邮政分公司,将一面印有“拾金不昧,高尚品德”的锦旗送到投递部组长林常荣的手中,并连声说着“谢谢”。原来,林仁前几天到县医院看病,不慎将钱包遗失,被替班投递经过此处的林常荣捡到,他发现里面有银行卡、身份证等重要证件。林常荣根据身份证上的地址迅速联系郑墩镇的投递员,得知此人并未住在老家,又急忙联系到林屯村村秘书,通过村秘书才最终找到了失主,将钱包完璧归赵。林仁说:“钱包里面有现金不多,但银行卡和身份证非常重要,现在一样不少地找回来了,真是太感谢了”。在林常荣身上,展现了一线投递员爱岗敬业,服务群众的职业道德和拾金不昧、助人为乐的优良品德。

无私奉献的关爱之心

2020年11月16日,松溪邮政领导收到了一封来自王富(化名)老同志的信,信中表达了对松溪邮政职工林常荣的感谢,称他为“热情关爱胜似亲人”。

据了解,王富是一名有着30年党龄的老人,爱人长期生病,还一个残疾的儿子,家里的重担全落到老人的肩上。2015年的一次体检,老人被确诊患有癌症。面对高额的治疗费用,老人打算放弃治疗。林常荣得知后,经常利用下班后时间到其家中耐心劝导,承诺老人自己会陪老人一起渡过难关。在他的长期劝导下,老人最终接受了手术治疗的建议,且手术非常成功。在后续的疗养阶段,林常荣也经常给老人买一些生活用品及营养品,与老人聊家常。日复一日,老人的心情变得越发开朗,术后身体也一天天好转。此后,林常荣一有空就上门向老人嘘寒问暖,陪伴其读书阅报,还帮忙代缴水电费等,有时还会帮他买菜做饭、扫地拖地,多年来始终坚持如一。

无偿献血的温情传递者

林常荣还是一名光荣的无偿献血志愿者,自2010年起,他连续14年参与无偿献血。为了保证每次都能成功献血,献血前一个月,他都会对自己的饮食和作息方面格外注意。这些年来,林常荣献血总量已达6400ml,曾获“全国献血奉献奖铜奖”称号。“在身体允许的前提下,我会将这份‘爱的习惯’一直坚持下去,帮助更多的人。”林常荣笑着对同事朋友说。

勤奋服务的增收先锋

2018年6月,一位名叫陈培(化名)的农民愁眉苦脸到三农服务站找到林常荣说,自己种植的2000余株黄瓜秧生病了,可他已经投入大量成本,全家都指望着黄瓜能丰收。林常荣得知后,撸起裤管跑去了黄瓜地,辗转于田间地头查看黄瓜的病情及土壤黄瓜根茎等,经过系列摸排确定了黄瓜秧病因。而后,林常荣以专业植保技术巡回指导等方式对陈培瓜地进行巡回植保服务,彻底解决了其农作物病虫害的问题。最终,陈培的黄瓜产量达到了以每株盈利11元,当年收入了25000多元。

为了及时了解和掌握农民在瓜果种植中出现的异常情况,凡是接到农民的电话请求,林常荣都会争取第一时间抵达现场为农民想办法、出实招。风里去,风里一身土,雨里行,雨中一身泥,风吹日晒天地间。尤其是受到气候影响,遇到天气灾害时候,冰雹砸损、田间洪涝等情况严重影响农作物长势,农民辛勤劳作的付出眼看就要付之东流,心态非常焦急窘迫,迫切需要植保拯救自救方案时,林常荣更是奔波在各农民的田间地头为他们想办法、想方案,帮助农民去解决、去实施、去补救。

至今,林常荣已经为农户提供了超过5000次的免费农技咨询服务,免费发放了2700包驱虫驱鼠药,并为困难户送去了1700公斤的化肥。他的行动不仅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也带动了群众的增收,成为了农民心中的贴心人。

2024年第四季度“中国好人榜”福建省候选人建议人选公示

东山好汉巧借大浪 驾船飞越礁石救下五人

李利勇,男,1983年9月生,福建省漳州市东山县人,福建省漳州市帆船帆板协会会长,国家帆船帆板队退役运动员。2024年2月16日,大年初七下午3点左右,正在大产村与家人团聚的李利勇接到群众的来电:“金紫荆附近小岛上有人被困了,快来救人!”李利勇一听,二话不说喊来两名队员,带上救生设备前往群众受困地点进行解救,最终5名被困人员得以全部安全获救,在自己的行善簿上又记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李利勇曾先后荣获“2018年度感动福建十大人物”提名奖;2022年5月被团福建省委授予第十九届福建青年五四奖章。

危难关头 果敢救起5人

2024年正月初七的下午,正值春节假期的李利勇与家庭团聚时,被一通紧急电话打断——东山金紫荆附近岛礁上有人被困,生命悬于一线!李利勇没有丝毫犹豫,即刻出发。他驾驶着玻璃钢艇高速往受困地点行进。

当天天气条件恶劣,海上刮起七级大风,浪高有三米,起雾能见度极低,东山县已经发布停止一切海上活动的通知。此次的海浪一个接一个地往船上盖,平素里劈波斩浪的船艇,这时在风浪中却举步维艰。李利勇凭借着丰富的海上经验和专业的技能,依靠对这片海域的熟悉程度,艰难航行了大约半个小时,才终于到达了受困的岛礁附近。

在浓雾和狂风中,李利勇好不容易才瞥见了岛礁上的绝望身影:一男一女、一位老奶奶和两个小孩正在汹涌的海浪中拼命挣扎和大声呼救。可是,在海浪中时隐时现的密密麻麻的礁石,使得船艇无法贸然靠近。而此时狂风的愈发猛烈,一个个巨大海浪被迅速吹着涌向岛礁。其中一小孩险些被卷入海中,现场的情况十分危急。李利勇早已救人心切,心急如焚。他果断地换乘寻来的小木船。凭借海上经验和技能,他先就近火速先后拉起一男一女上船;随后,他冒着生命危险,顺势借助着3米高的海浪,冲进了礁石区。在一次又一次与巨浪的勇敢搏斗中,他终于成功地将老奶奶和两个小孩也救上船。随后,他再次借助海浪上涌的短暂时机,迅速将船只驶离危险区,5名被困人员得以全部安全获救。此刻,被冬日冰冷的海水不断冲刷的李利勇早已筋疲力尽,但心里的大石头总算落了下来。

有险必救 有难必帮

李利勇救人,这不是第一次了。他在国家帆船帆板运动员退役后,凭借着丰富的海上经验和专业的技能,已多次临危受命,挺身而出,义务协助相关部门实施海上救援。每一次,他面对的都是海上大风巨浪的恶劣天气,可他却从未退却。他坦言,一次次的救人就是一次次将自己置身于危险当中。每次回想都会十分后怕,家人也非常担心。但每次一有险情,他依旧毫不犹豫,召之即来,来之能“救”!

日复一日,李利勇早已把见义勇为当成了公民的义务与应尽的责任。每一次,他都拒绝接受任何形式的感谢和报酬,他信守见义勇为是社会和谐友善的基石。2020年以来,李利勇先后义务实施海上救助20余次,成功救助遇险游客40多人。他用自己的善行义务托举海上的生命之舟,有力地弘扬了见义勇为这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驾帆关爱 守望星星

李利勇除了见义勇为的英勇事迹被人们广为赞扬外,他作为“星星帆船”的“李船长”形象也早已深入人心。2013年,他首次接触到“星星的孩子”,即“孤独症”患儿。他发现,“星星的孩子”乘坐帆船到了海面上,他们不安的情绪会逐渐平缓。平静的海面,冰凉的海水能让他们放松和愉悦。于是,他开始致力于借助帆船和大海的力量带他们走出自我封闭的世界。从开始去找特教老师、查阅资料了解如何与孤独症孩子沟通相处,到联系特教学校,多次挨家上门“游说”,再到2013年首批20名孤独症患儿及其家属登上帆船,“星星帆船”正式启航……从最初每周六的一小时体验时长,到如今不定期经常开展;从最近两家民办特教学校,到如今多家特教学校、康复机构与其“结对子”;从最初的20名“星星的孩子”,到如今闯出名号的“星星帆船”。

十一年来,李利勇为孤独症孩子提供帆船服务上万次。从此,一张张笑容在大海上、在帆船上绽放……在服务“星星的孩子”过程中,李利勇发现有些孩子对帆船运动很有悟性。为此,他把这些孩子召集在一起组建起“星星帆船队”。这支队伍已多次亮相以“海洋+公益”为主题的各类帆船赛事中,让更多人关注到“星星的孩子”,也让他们更好地融入到社会中。

2024年第四季度“中国好人榜”福建省候选人建议人选公示

“平民英雄”童城昌、童富元激流中勇救19人

童城昌,男,1993年9月出生,龙岩武平中赤镇中赤村村民。童富元,男,1970年8月出生,龙岩市武平县中赤镇中赤村村民。2024年6月16日14时许,武平县中赤镇中赤村遭遇特大强降雨,河水水位上涨,附近19名村民转移至后山高处避险。20时许,突发山体滑坡。形势危急,童城昌冒着生命危险,用自家的皮划艇将村民们陆续转移到安全区域,当童城昌体力透支严重无法继续救援时,童富元随即接续参与救援,至次日凌晨1时许,被困的19名村民全部获救。只要有危险存在,就会有人挺身而出。面对洪水肆虐,他们自发营救被围困的群众,诠释了中华民族见义勇为的高尚品质。

洪水肆虐 “平民英雄”挺身而出

2024年6月16日14时许,武平县遭遇特大强降雨,导致中赤镇中赤村周边的河水水位迅速上涨,附近19名中赤村村民为了安全起见,转移至后山高处避险。20时许,只听“轰”的一声巨响,距离被困村民仅几米远的山体发生滑坡。山体不断崩塌,水位不断上涨,形势危急,惊恐万分的村民大声呼救。

“我来了!等我!”暴雨中传来的声音仿佛天籁之音,“英雄”从天而降。恰巧路过附近的童城昌听见呼救声后,连忙乘着自家的皮划艇往事发地划去,几经周折,找到了被困村民。

当时的环境很不好,山体很可能再次滑坡,随时有可能让自己陷入危险之中。童城昌自然也知道,可尽管如此,他仍旧没有退缩。由于皮划艇小,如果一次搭载太多的话,小皮划艇可能会承受不了重量而翻入水中,到时更加得不偿失。于是,童城昌决定一个一个转移被困村民,每次只搭载两人。划到第二趟的时候,他看见一个孩子落水了,他奋不顾身拼命滑动皮划艇向前,将孩子拉上皮划艇。此时水势湍急,裹挟着泥沙、树枝而来,山上也不断有水流冲刷下来,为了尽快将村民转移到安全地带,童城昌拼尽力气,在六七米深的湍急洪水中,快速划着皮划艇一趟一趟来回往返。

皮划艇接力救援 救援人数达19人

从村民被困的位置到安全区域,距离有四五百米之远。往返几次之后,童城昌已经筋疲力尽,就在这个时候,被困的村民当中,有一个叫童富元的,见童城昌累得不行,便主动接过了童城昌手里的划桨,将其余被困的村民一一转移到安全地带。

童城昌和童富元,完全记不清自己来回跑了多少趟。他们只知道自己心里从未如此着急过,他们害怕山体滑坡,将村民们冲入洪水之中,一心只想让所有人都平安回到安全区域。转移完最后一个人时,已经是次日凌晨1时许,整个救援过程长达6个小时,当晚被救村民大部分是老弱妇孺,总共被救援人数达19人,包括三个80多岁的老人和5个小孩。

“非常感谢童城昌、童富元两个英雄,救了我一家六口。当时山上滑坡,水面七八米的深度,冒着大风大雨救我的孙子、孙女、丈夫、叔叔、婶婶,感谢两位英雄,要不是他们,后果真的不敢预料。”被救村民刘太蓝道不尽的感谢之情。

回想起那晚的场景,童城昌也觉得后怕不已,“当时什么也没想,什么也不顾,就想着救人,拼命地划,划到后面整个人都筋疲力尽,童富元接着转移剩余的村民,好在最后全部人都平安!”

童城昌、童富元作为一名平凡的农村居民,面对突然来临的洪水,他们毫不退缩,用满腔热血和英勇的行动获得了中赤村村民的认可,叙写了当代有爱村民奋力保卫他人生命安全的绚丽篇章,诠释了无私奉献、胸怀大爱的精神。他们的行为给社会传递了正能量。灾难无情,但总有英雄为了保护我们,而奋不顾身,挺身而出。

2024年第四季度“中国好人榜”福建省候选人建议人选公示

环卫驾驶员化身“救火英雄”,成功营救五人

陈君龙,男,1969年1月生,平潭新家园环卫服务有限公司驾驶员。2023年4月24日凌晨5点,环卫驾驶员陈君龙在作业路段进行早间作业的时候,发现一家沿街店铺发生火灾。陈君龙先是拨打了消防电话进行报警,又找到失火店铺店主的联系方式,告知险情,并主动爬上周边停靠的汽车,对被困于火灾现场二楼的店主一家五口开展营救,协助店主全家五口人从二楼成功逃生。

无惧火情,挺身救人

2023年4月24日凌晨5点,天还未亮,平潭岛4月份的气温仍是很低,加上凛冽的海岛大风,居民们都还窝在梦乡里沉睡。陈君龙像往常一样驾驶环卫作业车穿梭在安静的城市街道上,在经过龙山路时,突然发现路边一家汽车服务中心紧锁的店门里竟然在冒出浓烟,而旁边的窗户上隐隐透露着火光。陈君龙当下骇然,马上意识到这家门店发生了火灾,他仔细观察了一下这家汽车服务中心周边的环境,发现楼上还有人居住。此时正是人体的深度睡眠时间段,因担心店内有人睡意正浓,无法觉察危险,陈君龙立即将他的平板车停靠在安全区域,并飞奔至汽车服务中心。

由于他也是第一次遇到这种事情,当下也是略微有些慌乱,但很快他就让自己冷静了下来,他先是拨打了消防电话进行报警,然后重力敲打卷帘门高声呼喊,企图引起汽车服务中心里的人的注意,也借此来判断里面有没有人在,但始终未听到回应。陈君龙思考片刻后,又仔细查看了店门,并在上面找到了店主的联系方式。他立刻拨打了店主的电话,在电话接通的那一刻,马上告知店主店内的火情,知道了正是店主一家五口住在店铺楼上,他嘱咐店主要立即撤离火灾现场。可此时,楼下店铺已然是浓烟滚滚,五人俨然已经是被困在险境中。面临这种情景,陈君龙深知必须马上帮助店主一家人逃离火灾现场。

由于一楼店面火势凶猛,浓烟滚滚,卷帘门已无法开启。他迅速反应,先是让店主一家五口站在较安全的窗口区域,自己则爬上停靠在路边的一辆汽车顶上准备进行救援。经过一番努力,终于将惊魂未定的店主一家五口救至安全地带,成功脱险。随后消防救援人员也迅速到达现场将火势扑灭,避免了火势的进一步蔓延,避免造成更多的损失。

无私奉献,不求回报

见到消防队员来到,店主一家也安然无恙,陈君龙默默地回到自己的平板车上,放心地回到自己的岗位继续工作。但细心的店主和妻子却是记下他工作服上的标识,隔天就带着家人前往陈君龙的公司,为陈君龙送上一面“英勇无畏、见义勇为”的锦旗,感谢陈君龙在面对火灾时挺身而出,保护了自己一家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心有余悸的被困店家表示:“当时情况十分危急,我和妻子已经懵了,完全不知道该怎么办,幸好有陈师傅沉着冷静,一直指导我们跟着他的方法办,将我们一家五口一起救出,不然后果真的不堪设想,我真的是太感谢他们了!”面对被困店主的感谢,陈君龙直言,“当时情况紧急,我没有考虑那么多,就想着赶快把火灭了。”

2024年第四季度“中国好人榜”福建省候选人建议人选公示

95岁老人信守承诺,用一生守护山林

黄振芳,男,1929年10月生,福建省宁德周宁七步镇后洋村农民。1983年,年逾半百的黄振芳在中央一号文件引领下,克服种种困难,带领全家开垦荒山50亩,让原来地质灾害频发的荒山,变成一片蓊郁,带动了村民造林脱贫致富。1988年至1989年,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先后3次深入黄振芳家庭林场调研,称赞黄振芳一家齐心协力开垦荒山,为闽东绿化带了一个好头,并亲手种下了3棵杉树。习近平同志三赴黄振芳家庭林场后,黄振芳深受鼓舞,牢记总书记嘱托,信守承诺,一家三代人守护山林,让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

筚路蓝缕开荒造林

“抬头见荒山,吃穿奔波忙;年关口袋紧,父母焦心肠。”这是当时闽东群众的生活写照。那时候的周宁,因为山丘阻隔交通不便,经济发展一直很滞后,村民伐薪烧饭、卖钱,森林砍得多造得少,后洋村周边都成为了光头山,导致山体滑坡频发,群众深受水土流失之苦,生产生活受到很大的影响。

1983年,年逾半百的黄振芳在中央一号文件引领下,带领全家开垦荒山50亩。为了加快造林进度、减少每天往返林场的时间,黄振芳干脆带着全家人搬到山上的管理房,一家人吃住在山上,开荒第一年冬天,就先后遭遇八场大雪,黄振芳一家不惧恶劣的气候环境,依旧每天冒着严寒上山,扒雪堆、敲冰块、挖林穴,在冬雪中种下春天的希望。正是凭着这种敢于创新的胆识和一干到底、坚韧不拔的精神,短短三年内,黄振芳和家人造林1207亩,为全县之冠。

牢记嘱托示范带动

1988年,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得知了黄振芳同志植树造林的事迹,专程到后洋村看望黄振芳,询问起林场的情况,称赞“周宁县的黄振芳家庭林场搞得不错,为我们发展林业提供了一条思路”。

黄振芳一家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甩开膀子加油干,继续扩大造林面积,在林场中套种短期经济作物,解决了林场短期没有经济收益的问题。在黄振芳的示范带动下,当地群众信心倍增,纷纷登门“取经”,黄振芳也倾囊相授,没有丝毫保留,全县迅速掀起了造林热潮。

1989年1月,习近平同志第三次到黄振芳家庭林场调研时,亲手种下三棵杉树,提出“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的“三库”科学论断,并在他当月撰写的《闽东的振兴在于“林”》一文中首次书面表述。同年2月,黄振芳在时任宁德地委书记习近平同志邀请下,为宁德地直机关干部作报告,吹响宁德大规模造林号角。黄振芳也被评为宁德唯一的全省造林大户。

倾尽一生守护山林

随着黄振芳老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细心照顾、定时上山养护、巡逻防火,林场免受了山火、病虫害的影响,曾经的树苗不断长大成林,原来不过膝盖高的树苗已经变成茂密的林木。林间没有了套种短期经济作物的空间,林场的养护资金没有着落,黄振芳老人便将自家采摘茶叶的收入投入到林场中,之后又尝试在林下套种喜阴的中草药、引入发展蜜蜂养殖,不断发展林下业态,提升林场经济效益。有人劝他砍伐林木、转让林场,但他始终坚守着诺言、守护林场,相信林场好生态能变成未来的好生活。

黄振芳守护着山上的林场,一守就是四十载。当年种下的小树苗已长成大树,如今的林场一眼望去郁郁葱葱,生机盎然。黄振芳时不时还会来到林场,看看林场的情况,给孩子们讲述当年的故事。他用一生坚守诺言、造林护绿的故事也随着“三库”生态文明学习实践基地的发展传播开去,成为一段佳话。

2024年第四季度“中国好人榜”福建省候选人建议人选公示

坚守三十载的“光明使者”

李春,男,1974年3月生,中共党员,现任国网厦门供电公司城市供电服务分公司第三党支部书记兼抢修突击队队长,国网福建电力“双满意”(厦门李春)共产党员服务队队长,厦门光明志愿服务队队长。他爱岗敬业,创新奉献,33年扎根电力抢修第一线,从仅有高中文化的学徒工成长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国家电网公司特等劳模、福建省最美劳动者;他勇于担当,乐于助人,践行“让灯先亮起来”的誓言,带领服务队攻坚各项急难险重任务,长期开展志愿服务,共产党员服务队获评国家电网公司金牌服务队,个人荣获福建省优秀共产党员,以其为原型的纪录片《让灯先亮起来》获评中宣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作品。

坚守一线 平凡岗位显初心

1991年,17岁的李春从老家苏州来到厦门,开始从事爬上爬下、日晒雨淋的电力抢修工作。

身体瘦弱的他跟着师父从爬杆挖洞学起,摸滚打爬苦练内功,三年后获得了厦门市线路初级工比武状元。他自我加压,听不懂闽南话,那就学;走路会迷路,那就拿着地图用脚步丈量整个厦门岛。凭着这股子钻研劲,“电力小白”成了技术骨干,身为外地人的他成为了“闽南通”、厦门“活地图”。

干一行,还要钻一行。仅有高中学历的李春,勤于学习钻研,带领团队创新攻关,自主研发3项国家发明专利、5项群众性创新奖。改进版防滑脚扣、低压带电作业绝缘护套、便捷式多功能仪器仪表箱……显著提升电力抢修工作效率。

“忙”是李春的工作标签。30多年来,除了结婚那一年,他没有和家人一起过过春节。抢修中踩到过玻璃、跌进过粪坑,但李春觉得每当灯亮起的那一瞬间,再苦再累也值得。

逆行出征 急难险重显担当

身边的人总说他“硬汉柔心”——他有着强烈的“共情心”,居民家里停电,他就像自家停电一样,想方设法要“让灯先亮起来”。

2012年,以李春名字命名的共产党员服务队正式成立,肩负着厦门四个区100多万户居民的电力抢修和保障工作。服务队服务范围内的区域供电可靠性达99.995%,国网系统排名前三,达全国先进水平,抢修客户满意率达99.99%。

2016年9月,超强台风“莫兰蒂”重创厦门电网。李春带领着队伍不眠不休、连续抢修八天八夜,完成800多项抢修任务。饿了,就蹲在路边吃面包、盒饭;累了,就趴在倒下的树干、铁皮上眯一会儿。

2020年2月20日,厦门一个小区物业供电系统突发故障,80多岁的黄先生24小时靠呼吸机与制氧机生活,家里仅备的一袋氧气只能维持一个多小时。接到求助电话后,李春立刻带着5名队员,把近200斤重的发电机从1楼扛到16楼,最终解了燃眉之急。

不仅守护鹭岛,还驰援山海。2016年支援闽清抗击“尼伯特”台风、2021年千里驰援郑州特大暴雨抢险……据不完全统计,李春共参与过400多项急难险重任务。黑暗中奔波,风雨中逆行,哪怕跌入粪坑、身陷淤泥,他都迎难而上,用实际行动擦亮“铁军底色”,创造“光明速度”。

善小常为 志愿服务显风采

工作之余,李春坚持善小常为、传递温暖。

厦罐宿舍小区是个无物业管理的老小区,许多楼道灯年久失修。2024年11月,李春带领光明志愿服务队队员开展“亮灯行动”,排查用电隐患,更换了19个声控开关,点亮了30盏楼道灯。居民们都说这是“照亮了他们的回家路”。

作为公司光明志愿服务队的队长,十多年来,他带领2000余名爱心职工常态开展“进企业、进社区、进学校、进医院、进乡村”五进服务,为鼓浪屿老建筑、孤寡老人开展电力义诊,举办“电力爱心课堂”,担任龙岩上杭电力希望小学校外辅导员,长期志愿服务无物业小区楼道照明等,每年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逾100次,累计开展电力爱心延伸服务近2万起,真心实意为群众排忧解难,用心用情架起党群“连心桥”。

2024年第四季度“中国好人榜”福建省候选人建议人选公示

新时代乡村振兴路上的文艺传播者

周青,女,1987年6月生,中共党员,福建省三明尤溪县梅仙镇半山村新知青艺社社长。2020年她与先生从杭州来到尤溪县半山村,全身心投入半山村文化公益事业,用文化艺术提升村民整体素养,让文化艺术成为了乡村振兴内生动力。作为一位外乡人,她怀着对乡村无比的热爱默默,践行着乡村振兴路上文艺传播者的职责。周青曾获团中央、农业农村部首届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称号等荣誉。

文化艺术浸润群众心田

2020年,作为文艺新青年的周青第一次来到尤溪半山村,就被闽中尤溪的古建筑和朱子文化深深吸引,决定留下来,用己之所长,为半山村文化建设添砖加瓦。她创办新知青艺社,组建半山白鹭艺术团,依托艺术形式、立足当地文化,开展民乐、舞蹈等公益培训,免费为儿童开设“自然美育教育”。

周青和新知青艺社老师指导组建村民艺术团,指导村民拍摄短视频,将广大妇女和村民从“田间地头”带到“艺术舞台”,让许多半山村民成为了网红,用文化艺术影响了他们的思想和生活习惯,不仅有效提高了村民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涵养,还把村民特别是妇女从“赌场”带上了“舞场”。 2021年5月和7月,分别策划执行尤溪县半山村首届“灵秀半山”水上舞台文艺表演及“丹心永向党·奋进新时代”建党百年主题晚会。2023年春节,带领全国20多个省份大学生志愿者和本村村民策划“遇见半山”首届村民联欢晚会,通过互联网方式进行传播,并取得圆满成功。她用文化艺术提升村民整体素养,改善生活习惯,浸润群众心田,提高村民自信,促进文明乡风形成。

文化艺术助力乡村振兴

自从扎根半山村后,周青就把自己当成半山一员,眼见村民们业余文化生活丰富了,但是怎样才能让文化艺术赋能乡村各项产业发展,带动乡村振兴?她意识到自媒体时代,要让短视频成为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工具。于是通过搭建青年艺术家、高校师生与乡村的桥梁,吸引高校大学生志愿者来村里开展新型技能知识志愿宣传,培养新型农民。目前,“我为家乡代言·手机短视频拍摄课程”、“青春扶贫·网络助农短视频直播带货培训”,为半山村带来以抖音为主要互联网话题2000多万阅读量。

周青还联合尤溪团县委联合主办开展“助农惠农·公益短视频直播培训”,邀请浙江工业大学钱途老师开展系列公益授课,提高农民职业能力和素质。给半山村“庭院经济”设计、公益拍摄“半山村康养基地宣传视频”。2021年5月,公益为半山村策划节庆活动,联合5所省内高校社团、网红明星、艺术家、村民艺术团等135名演员志愿者,开展为期5天水上舞台文艺表演,为半山村直接引流游客10多万人次,带动集体经济11.8万元,村民在家门口摆摊日收入达500-2000元不等。同时,舞蹈视频作品《风筝误》《游山恋》在学习强国、央视视频、新华社等媒体上刊播,阅读量达2000多万。让文化艺术成为了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文化艺术感召时代青年

“新知青艺术公社以‘自发’‘共建’的形式,感召五湖四海热爱乡村的有志青年,通过影视、音乐、舞蹈、手作等形式,投身乡村、建设乡村、振兴乡村。”周青说。她以个人艺术魅力以及真诚的品格,感召了四面八方的艺术青年汇聚乡村,服务乡村。她知道乡村发展离不开年轻人,于是利用资源联合高校,成立新知青艺社高校联盟,带领大学生们开展艺术研学和社会实践等活动。在2021“第七届互联网+大学生创业创新比赛”中指导福州大学至诚学院学生开展“云游南岩”项目,获得学院“优秀指导老师”称号。通过实践活动,发挥不同学生的专业特长,提供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乡村振兴实践中的机会,在实践中汲取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奋进力量。

同时,她带领大学生在三明尤溪创办的新知青艺社文创茶饮(麦兜的店)是尤溪县人才驿站。自开展青年艺术家驻村计划、乡建青年交流论坛以来,吸引了来自四川、广西、吉林、新疆、宁夏、广东、浙江、内蒙古、山西、河南、黑龙江、重庆等各地艺术家及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等多所高校学子前来实地考察研学。目前,团队已有10名大学毕业生选择留乡创业,共同探索大学生乡村创业,赋能乡村产业发展。两年来,新知青艺社吸引留宿1个月以上的中长期志愿者30余人,3-7天的短期志愿者700余人,目前常驻的有7个人。今年以来,开展各类大大小小的活动30多场次。

不忘初心,建功新时代

周青,一位外乡人,怀着对乡村无比的热爱,来到梅仙镇半山村,秉承“艺术点亮乡村”和“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理念,创办新知青艺术公社,带领村民和文艺青年开展各项公益性文化艺术活动,浸润群众心田,搭建青年艺术家、高校师生与乡村的桥梁,助力乡村振兴。2023年9月,福建省2023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原创情景剧《乡村振兴协奏曲》以周青为主的新知青艺社扎根半山村感人事迹编创,与村干部、村民共同登上大舞台。

多年来,周青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嘱托,在乡村振兴的路上,播撒文化艺术的种子,践行新时代乡村振兴路上文艺传播者的责任,抒写新时代新青年新篇章。

2024年第四季度“中国好人榜”福建省候选人建议人选公示

坚守山区学校50年 大山深处的“保姆校长”

庄桂淦,男,1957年7月生,中共党员,南平市政和县西津畲族小学校长。庄桂淦是印尼侨眷,1974年,他响应“支援山区教育”的号召,从沿海侨乡到闽北贫困山区支教毅然扎根贫困县政和,一转眼就是50年。他始终坚守在农村教育教学第一线,他的教学工作以及学校的管理工作在政和县学校中名列前茅。已经60多岁的他最放不下的,还是山村里的留守儿童,“只要孩子们需要,我就能一直干下去”。在“保姆校长”庄桂淦的守护下,近2000名留守儿童在此成长,奔向大山外的世界。

山区校也能变“凤凰”

一个机缘巧合,来自侨乡福清的庄桂淦与闽北政和县结缘。1974年,高中毕业的庄桂淦在政和县石屯公社石门大队小学当了8年的代课教师。1989年,庄桂淦来到政和县石屯乡西津畲族小学任职校长,这所学校是当地出了名的薄弱校。教学楼墙壁断裂,没有课桌椅,破旧的教室还会漏雨;喝水全靠山边挖的小洞渗水,用了几十年的厕所脏臭不说,还时刻面临倒塌的危险;校园道路几乎是泥巴地,没有操场,雨天校园一片泥泞。除了庄桂淦夫妇,其他教师基本是本村的代课教师。面对困境,庄桂淦没有退缩:“只要有信心,我们这个山区校也可以建得跟城里的学校一样漂亮。”

学校翻新最先要解决喝水的问题,庄桂淦身体力行跟着打井师傅淘泥砌石,打了一口30多米深的水井;他四处申请,多次与村委会协调,发动社会人士等筹集助学资金,盖起了一座二层的宿舍楼。在随后的多年里,庄桂淦共筹集了470多万元的资金,校园历经20多次翻修、重建,一天天焕发出生机与活力。每年开学,都能看到其他乡镇和周边县市的家长带着孩子来报到,家长们说:“学校比城里的更温馨,孩子有校长和老师们的关爱,我们外出打工也就没有后顾之忧了。”2022年,仅有134名学生的西津畲族小学顺利通过“福建省义务教育管理标准化学校”评估验收,成为该批次唯一的农村完小“优秀学校”。

半生清贫,却一世富有

随着外出务工的村民越来越多,如何照顾好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成为庄桂淦面临的新难题。办寄宿制学校的想法浮现在他的脑海中。2004年,西津畲族小学办成寄宿制学校。从此,周围的村民都亲切的称庄桂淦为“保姆校长”。每天早晨6点,庄桂淦便开启了一天忙碌的工作,督促学生起床、叠被子、洗漱、晨读;中午,他值午班,维持住宿生秩序;周末,为了节约经费,他在校园周边开辟了菜园;每晚11点和凌晨2点,庄桂淦夫妇俩都要巡夜,看看学生们要不要起夜、有没有不舒服、被子有没有盖好……他们重复着这一日程,从未间断,“只要学校还有学生,我们就在这里!”

庄桂淦夫妇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在学校里,我俩就是你们的家长。”有的寄宿生年龄小,他们夫妻俩经常要为学生洗头、洗脚、洗澡。年纪最小的几个学生,晚上睡觉也都是和庄桂淦夫妇在同一个房间。创办寄宿制学校20年来,庄桂淦记不清有多少次半夜送学生去看病。毕业多年,现已参加工作的叶雨芳仍记得自己三年级某天半夜生病时的场景——2010年4月的一个雨夜,深夜两点,巡夜的庄桂淦夫妇发现她烧得厉害,赶紧把她背到2公里外的诊所,看完病后,他们顾不上喘口气,打着手电,赶回了学校。那一夜,庄桂淦夫妇一夜未眠。

西津畲族小学的学生有不少家庭经济贫困,有的连生活费也无法支付,父母将学生送来学校时,学生除了身上穿的一套单衣,一无所有。“孩子在我这里,就不能饿着冷着!”庄桂淦毫不犹豫地收留了这些学生。几十年来,庄桂淦没有什么积蓄,他几乎把所有的收入都花在了学生们身上。“虽然我们半生清贫,但一世富有。西津的学生们就是我们最大的财富。”庄桂淦只有一个女儿,但他还有许许多多的“儿女”,从教50年来,他就这样守护、守望着2000多名困难家庭学生成长、成才。

“我愿一直在这里干下去”

2017年8月13日是庄桂淦退休的日子,但当庄桂淦得知教育部门实施“银龄工程计划”,可以返聘部分退休人员时,他一下子有了新的打算,立刻向政和县教育局提出申请。在获悉石屯中心小学找不到合适的人选来接任西津畲族小学的校长,征求他是否愿意返聘接任时,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得知庄校长退休返聘后,更多学生慕名而来。庄桂淦身上的担子更重了,但他却乐在其中。在他看来,能看到学生们在自己的呵护下走出大山,成为有用之才,是最有成就感的。“只要身体允许,我愿一直在这里干下去。”庄桂淦说。

如今的庄桂淦更加注意团队建设,教师在他手把手的引导和指导下,教育教学和管理更上一个台阶。在他的努力下,许多学生拥有了温暖的生活,也拥有了更多可能性。他常说:“我水平不高,甚至普通话都是闽南腔,教不了孩子们很多现代化的知识,但我可以给孩子们传授一个永远不会过时的理念—— 一诺无悔的坚守和脚踏实地的付出。”

来源:福建省委文明办

声明:本内容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文章来源 坤师 https://www.china8m.com/31045.html

THE END
  • 0评论
  • 复制
相关推荐

发表点评 (0条)

暂无评论,你要说点什么吗?

置顶关注

更多
  • 第三届“瓣香牵两岸·徒步循初心”泉台青年妈祖文化周走进丰泽

    第三届“瓣香牵两岸·徒步循初心”泉台青年妈祖文化周走进丰泽

  • 湄洲岛祈福之旅:体验妈祖文化的独特魅力

    湄洲岛祈福之旅:体验妈祖文化的独特魅力

  • 在福建最美味的五线城市,一口气吃遍300种小吃!

    在福建最美味的五线城市,一口气吃遍300种小吃!

  • 围台演习结束,岛内方寸大乱,吴钊燮语无伦次,送梅花鹿求和平

    围台演习结束,岛内方寸大乱,吴钊燮语无伦次,送梅花鹿求和平

  • 跟着古诗游霞浦丨三沙湾:鱼盐成市浪中船

    跟着古诗游霞浦丨三沙湾:鱼盐成市浪中船

  • 山海浩荡谱新篇——写在建设“活优富美”新福建十周年之际

    山海浩荡谱新篇——写在建设“活优富美”新福建十周年之际

  • 又贵又抢手的头水紫菜上市,今年你吃得起吗

    又贵又抢手的头水紫菜上市,今年你吃得起吗

  • 来自海带之乡的压缩小海带,免洗即食可涮、可炒、可煮,给你纯天然的味道!

    来自海带之乡的压缩小海带,免洗即食可涮、可炒、可煮,给你纯天然的味道!

  • 福建特产盘点:茶叶、水果、美酒与美食样样俱全

    福建特产盘点:茶叶、水果、美酒与美食样样俱全

  • 霞浦荣登全国小众热门目的地第6位

    霞浦荣登全国小众热门目的地第6位

  • 福建9大王牌景点,去过4个以上算合格,去过6个以上算旅游达人!三沙镇你知道吗?

    福建9大王牌景点,去过4个以上算合格,去过6个以上算旅游达人!三沙镇你知道吗?

  • 福建旅游攻略:揭秘前十名风景区排名,每一站都是惊喜!

    福建旅游攻略:揭秘前十名风景区排名,每一站都是惊喜!

  • 福建最值得去的8个地方,有车没车都要出发一趟,你去过几个?

    福建最值得去的8个地方,有车没车都要出发一趟,你去过几个?

  • 紫菜中的极品——霞浦头水紫菜

    紫菜中的极品——霞浦头水紫菜

  • 闽族、越族因何变成闽越族?

    闽族、越族因何变成闽越族?

  • 八闽的“闽”的由来及含义

    八闽的“闽”的由来及含义

  • 他是末代“帝师”,出身福州学霸世家

    他是末代“帝师”,出身福州学霸世家

  • 福建海产界的四大天王,4招就俘获福建人的心

    福建海产界的四大天王,4招就俘获福建人的心

  • 我的家乡-八闽风采

    我的家乡-八闽风采

  • 东壁村绝佳摄影点在哪里?八闽三沙镇海滨大桥

    东壁村绝佳摄影点在哪里?八闽三沙镇海滨大桥

  • 八闽之美:探索福建文化与美食的无限魅力

    八闽之美:探索福建文化与美食的无限魅力

  • 八闽大地光影小镇,霞浦·三沙很高兴认识你!

    八闽大地光影小镇,霞浦·三沙很高兴认识你!

  • 探索福州闽侯:五大古村落的历史与文化之旅

    探索福州闽侯:五大古村落的历史与文化之旅

  • 霞浦县-闽东最古老的县份,闽东文化中心

    霞浦县-闽东最古老的县份,闽东文化中心

  • 一个闽东说闽南话的海边胜地三沙,荣获中国“最美渔港”称号

    一个闽东说闽南话的海边胜地三沙,荣获中国“最美渔港”称号

  • 霞浦三沙:念好“山海经” 捧起“金饭碗”

    霞浦三沙:念好“山海经” 捧起“金饭碗”

  • 一县一桌菜丨无尽鲜甜!在这座“千鲜之城”,吃遍八闽海味!

    一县一桌菜丨无尽鲜甜!在这座“千鲜之城”,吃遍八闽海味!

  • 你知道吗,原来这些历史上有名的女神都是我们福建人!

    你知道吗,原来这些历史上有名的女神都是我们福建人!

  • 海带营养价值高 女性经期吃海带有哪些好处?

    海带营养价值高 女性经期吃海带有哪些好处?

  • 台湾省-族群简介-鲁凯族

    台湾省-族群简介-鲁凯族

  • 霞浦人,你了解自己的家乡吗?请收藏这一份最新县情特点

    霞浦人,你了解自己的家乡吗?请收藏这一份最新县情特点

  • 大黄鱼-黄花鱼

    大黄鱼-黄花鱼

  • 台湾省-族群简介-阿美族

    台湾省-族群简介-阿美族

  • 中国八闽网

    中国八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