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的时候,周宁县博物馆的馆长郑勇带着他的团队到泗桥乡搞文物调研去了。没想到在当地村民家里发现了一个铜质的“水瓢”。郑勇馆长一眼就看出来了,这肯定不是个普通东西。
专家组研究了一番后,最后得出结论,这个被当成“水瓢”的玩意儿是个有很悠久历史的青铜器,起码距今1800多年了。
“水瓢”的主人李大勇讲,这东西是他无意捡到的,他和周围的人都不晓得这是啥玩意儿,有人觉得是古董,也有人说不值钱。
李大勇心里没底儿,可家里正缺个“水瓢”呢,他就直接拿这个铜器当水瓢用了。这一用就是十年。直到今天郑勇馆长来了,他才晓得这个被自己当成“水瓢”的物件儿原来是件珍贵文物。
【意外的发现】
1985年冬天的一个早上,在福建省宁德市周宁县泗桥乡,30岁的李大勇正在邻县的工地上干活。那天,天阴沉沉的,地上特别泥泞,李大勇一锄头下去,突然碰到个硬东西,还发出了清脆的金属声。
他被好奇心促使着弯下腰,伸手小心翼翼地扒开泥土,就瞧见了一件满身绿锈、长得像长柄平底锅的铜器。
“哎,老李,这是啥玩意儿啊?”旁边的工友凑上前瞧了瞧,眉头皱了起来。
“我也不晓得,看着像平底锅,可太重了。”李大勇拿起铜器掂了掂,沉沉的。他打算把这铜器带回家,看能不能找个懂行的人鉴定下。
李大勇把这个铜器拿回了家,他老婆瞧见后,诧异地问:“你从哪儿搞来的这东西?瞅着挺奇怪的呢。”
李大勇解释说:“这是在工地上挖出来的,大家都觉得不值钱,我也不确定。”
李大勇问了好几拨人,这东西到底是啥,没一个人能说清。有人猜可能是文物,也有人讲就是在地里泡坏了的破铜烂铁,只有李大勇把它当成宝贝。
李大勇听了心里头特不痛快,可又说不出这到底是个啥玩意儿,索性就把它搁家里,再没管过了。
后来呢,李大勇瞅见这玩意儿有个长长的把儿,舀水挺方便的,就搁在家里的角落了,时不时拿它舀舀水。哪知道,这一放就放了十年。
【博物馆的调研】
周宁县有李大勇在那儿,这个地方的古建筑和古银矿挺出名的,宝丰银矿是最有名的。北宋刚开始那时候,圣银峰脚下就有矿工采银矿了,还留下不少历史的印记呢。
周宁县的文化底蕴挺深厚的。不过呢,这地方太偏远了,交通也不方便,所以在隋唐以前,这儿的居民跟外界没多少交流。就因为这样,周宁县地下埋着的不少历史文物都没被挖掘和破坏。
1996年夏天,周宁县博物馆的馆长郑勇带着一伙人到泗桥乡搞文物调研。那天,天气晴朗,蝉叫个不停,郑勇和同事们挨家挨户地走,收集民间散落的文物线索。
郑勇听村民讲,李大勇家里有个很奇特的铜“水瓢”,就打算自己去瞧一瞧。郑勇走进李大勇家,一眼就瞅见了那个铜器。
他走上前去仔细瞧,这东西圆鼓鼓的肚子,口沿挺宽,还有个长柄呢。整个身子光溜溜的没什么花纹,斗身上全是铜绿,闽东北常见的那种红壤也沾在上面。郑勇心里咯噔一下,觉得这玩意儿肯定不是普通东西。
“老李,这个铜器能不能让我仔细瞅瞅啊?”郑勇试探着问。
“行嘞,郑馆长,您尽管看就成。”李大勇很痛快地应下了。
郑勇轻轻拿起铜器,认真地瞧起来,看着看着就感觉这玩意儿不一般。他根据多年的经验,初步判断这是个古代的熨斗,有很大的考古研究价值。
郑勇仔仔细细查看了好一会儿,然后开开心心地跟李大勇讲:“这个铜器呀,大概是古时候熨衣服用的熨斗呢。要是能拿回博物馆再深入研究研究,说不定就能弄清楚它的历史了。”
李大勇听了,一个劲儿地点头说:“郑馆长,这玩意儿要是真宝贝,那您就拿回去研究呗,我也想晓得它到底啥来历呢。”
【青铜熨斗背后的历史意义】
郑勇馆长把铜熨斗带回博物馆之后,马上就找来几位经验丰富的文物鉴定专家,对这个器物做了初步的检查。
专家们在灯光下仔细瞧,铜熨斗整个身子光溜溜的没花纹,表面裹着厚厚的铜绿呢,一看就有年头了。
“这熨斗保存得特别好呢,”一位专家感慨地说,“不过才能确定它的年代。”
郑勇点头说道:“赶紧安排碳十四检测和金属成分分析,要尽快出结果。”
过了几天,检测结果出来了,表明这个铜熨斗的年代能追溯到东汉末年,到现在已经有1800多年了。在场的所有人得知这个消息都很兴奋。
“真没想到啊,这居然是东汉末年的熨斗呢!”郑勇兴奋地讲道。
另一位专家接着说:“这可不只是个熨斗啊,它意味着东汉的时候中原文明就已经延伸到闽东北山区了,这可是个重大发现呢!”
以前,邯郸那地方也出土过一个青铜熨斗。那个熨斗比福建出土的这个要完整些,它还有个圆圆的底呢。不过福建出土的这个青铜熨斗也特别珍贵,它的珍贵之处不只是自身,更在于它的文化价值。
郑勇团队想要更好地了解这件熨斗的历史背景,于是走访了当地的历史学者和老一辈村民,打算收集更多东汉时期闽东北地区的资料。
他们打算再深入调研一下,看看东汉末年的时候,中原地区的文化和技术是不是慢慢传到闽东北地区了。这个铜熨斗就是一个很有力的证据,不过要想根据这个就下结论的话,还得有更多的史实和文物资料来补充才行。
郑勇很有感触地讲:“这个熨斗可不只是个文物,它属于历史的一部分,记载着那时候的人是怎样生活、工作的。靠着它,咱们能更深入地了解东汉时候的社会。”
【文物归家】
随着研究不断深入,这件东汉末年的青铜熨斗能让考古专家揭开千年前闽东北地区民众生活的神秘面纱。但在此之前,它就已经是福建省博物馆的重要展品了。
为了这个,博物馆专门办了一场特别展览,把这件珍贵的文物展示给公众看。展览那天,郑勇把李大勇一家请来参观了。
“老李啊,你们全家必须得来呀。这熨斗能被找到,可全靠你了呢。”郑勇给李大勇打电话的时候,语气里都是期待。
“行嘞,郑馆长,我们肯定会到的。”李大勇愉快地应道。
展览那天,博物馆里全是人,挤挤挨挨的。大家都特别好奇那个由农家水瓢变来的青铜熨斗。李大勇带着家人站在展柜前面,听郑勇馆长讲解的时候,眼睛亮晶晶的。
“你们瞧,展柜里这个青铜熨斗,是李大勇先生在工地上发现的呢。这熨斗可有1800多年的历史啦,是东汉末年留下来的宝贝文物。”郑勇指着熨斗,兴奋地说道。
人群里爆发出热烈的掌声,李大勇挠挠头,有点难为情地说:“没寻思这玩意儿来头这么大呢。”展览完事儿后,周宁县政府给李大勇发了奖励,感激他为文物保护工作做出的贡献。
郑勇馆长接受采访时讲:“这个青铜熨斗不但是历史的见证者,还是传承的一个象征呢。它让我们明白,每件文物背后都有讲不完的故事,得靠我们去发现、去保护。”
【结语】
李大勇偶然发现的“水瓢”,居然是有着1800多年历史的青铜熨斗。这个发现不但改变了他的生活,还为考古研究贡献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借着这件青铜熨斗,咱们能对东汉末年闽东北地区的社会生活以及中原文明的传播有个了解。郑勇馆长和博物馆团队费了不少心力,才让这件文物又出现在大众眼前,这也体现出考古工作的重要性。李大勇的事儿也告诉咱们,保护文物、传承历史,得靠全社会一起努力才行。
【参考资料:】
《周宁“人的历史”,被“原生态”遗产所记录》——生态周宁
声明:本内容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文章来源 坤师 https://www.china8m.com/29217.html
暂无评论,你要说点什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