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群简介
邵族主要居住在南投县鱼池乡伊达邵部落和水里乡大坪林聚落,其中伊达邵部落至今仍然严谨地遵循传统祖灵信仰,传统祖灵信仰以Ulalaluan(祖灵篮)为供奉对象,具体象征祖灵之存在,并且供奉于各家户内。邵族的传统祭祀体系主要分为农历3月的播种祭、农历7月的狩猎祭及农历8月的祖灵祭等重要祭仪。农耕祭仪反应出早期农业生活的节令和族人之生活型态;狩猎祭时,族人会以白鳗造型的麻糬做为祭品,体现出重视狩猎、渔猎的生活文化;一年之中又以农历8月份的祖灵祭最为热闹庄严。
美丽的家园
邵族的族名Thau,源自日本殖民统治时期,日本学者引用邵语称呼「人」的「Thau」做为邵族的族名。相传,邵族祖先原居于嘉南平原一带,因狩猎过程中进入中央山脉,猎人无意间发现罕见的白鹿,经过数天的追逐而到达现今的Puzi(土亭仔),白鹿即跃入日月潭,邵族祖先因此停留,发现了此地鱼类丰富,土地肥沃,是个适合耕作和猎渔的新天地,所以带来族人在这里定居下来。日月潭地区的邵族人,以Lalu(旧称光华岛、珠仔屿)为最高祖灵地,清领时代日月潭周边地区都称为「水沙连」,有头社、水社、猫兰社、审鹿社、埔社、眉社等社群,合称为「水沙连六社」。
清领时代两百多年间,邵族势力因汉族移民寻找土地、政府屯番与开发山林政策的影响,大量涌入汉族,邵族人原有的势力被分割与挤压,逐渐失去在水沙连地区的影响力。日本殖民统治时期,部分邵族人仍住在顶(头)社、内凹仔社、石印社、水尾社、水社、猫兰社等部落;后来兴建日月潭水库发电工程,水库淹没区的族人被强制迁移集中到卜吉社(现今伊达邵部落)居住;同时期也因为日本政府推动日月潭旅游,邵族观光与杵音表演成为广为人知的「台湾省八景」之一。
中华民国政府时期,日本政府的禁制令解除,大量汉族移入居住和做生意,人口日渐增多,政府以改善生活质量为理由,在民国72年(1983)间实施市地重划,邵族人土地和生活范围大幅被分割、征收,更多商业财团进驻收购土地、建立酒店,世居于此地的邵族人,面临汉族与财团挟带商业优势的竞争。邵族传说祖先来自嘉南平原与阿里山附近,在民族分类上曾经被归类为邹族,但是在语言、宗教、生命礼俗等方面,两族有很大的差异;邵族人争取以「邵族」作为族名,经过长期的争取推动后,在民国90年(2001),政府承认邵族为台湾省的第十个原住民族,独立称呼为「邵族」。目前邵族人居住在南投鱼池乡伊达邵部落(日月村)与水里乡大坪林聚落(顶坎村)等地,也有不少人迁居台中、台北等都会区。
生活图象
1.产业与饮食
因为邵族与外界其他族群接触得早,农耕时期即种植「旱稻」、「水稻」之作物,成为族人之主食,其次为白薯、芋头、花生、玉米及周遭环境随手可采的野菜、野果。邵族男子除了以狩猎为主,渔猎更是部落和家庭重要之食物来源,日月潭鱼类产量非常丰富,当族人捕获大量的鱼、虾时,会以腌渍方法来保存,因此也成为邵族传统特色食物之一。现今,伊达邵部落是一著名观光地区,邵族人已无从事农耕生活,除了自家菜园和季节性竹笋等作物采收之外,大部分主要从事观光、餐饮等商业活动。
2.服饰
邵族男女传统服饰。(女子手持木杵)邵族在清领时代时,就以织缝「达戈纹」花布闻名而被记载于清代《皇清职贡图》中。达戈纹是麻线加上狗毛织成的布匹,之后受到贸易交换的影响,转为采用棉布等容易取得的布料。邵族男性传统服装衣材由皮革、麻布、树皮等制成,男性服装有皮帽、头饰、胸挂、无袖上衣、腰裙、长套裤、皮革鞋等。女性服装以麻布、棉布为原料,女子服装包含头巾、有袖上衣、胸衣、腰裙、腰带、膝布及花草制作的头冠。邵族服装颜色以深、浅褐色、蓝色、灰色与黑色为多,图案表现上多为几何形花纹。
3.工艺
◎造船早期邵族人会以整棵树干刳空来制成独木舟,主要作为部落对外之交通工具,公众性独木舟服务部落族人,最多能承载5∼6人,而供家户使用或捕鱼家户个人使用的独木舟则较小,仅容纳1∼2人。中华民国政府主政之后,禁止族人上山砍伐树木,传统独木舟刳挖树干制作的技术逐渐少见、失传,取而代之的是以木并版制成之独木舟。
◎杵音每年农历7月的最后一天晚上,部落妇女们聚集于袁姓头人家进行「舂石音」仪式,一方面也是为召唤此刻于山上狩猎的男性回部落的信号:「祖灵祭和丰收季节」来临,该回家了!杵音源自于早期农耕生活,木杵原先是族人用来去除谷物外壳的工具,其敲击在石块所发出的清脆声响此起彼落,形成悦耳的音阶和自然旋律,后来则慢慢演变成表演的形式。现今,处于观光产业开始蓬勃的日月潭,杵音仍然是邵族著名的展演重点,旅客游览最重要的行程。
4.建筑
◎祖灵屋每年农历8月的祖灵祭,如遇有族人愿意担任「pariqaz(主祭者)」,此年即为大过年,大过年的祖灵祭仪为期约20余日;如果无人愿意担任主祭者,称为小过年,一般为期约4∼5日。大过年时,族人们会在祭仪初程搭建祖灵屋,作为重要仪式,祖灵屋建材为竹子、木头、茅草等,以就地取材为主,并以农作谷物、猎物兽骨等装饰祖灵屋。祖灵屋约二至三坪,屋内放置酒瓮、被毯,并在火塘里升火,供祖灵取暖。祖灵祭中程,由高交、陈氏长老带领族人们恭迎最高祖灵(日月盾牌)进入祖灵屋,女性禁止触摸。祖灵祭期间族人每晚在祖灵屋前的广场吟唱传统歌谣与舞蹈,遇有月事和怀孕女性不得进入祖灵屋。祖灵祭完成后,祖灵屋随即拆除,是一临时性之祭仪建筑。
◎家屋邵族传统家屋邵族一百年前的传统家屋平面格局为矩形,生活以三脚灶的火煻为中心,两坡式的屋顶上覆盖蓁草,剖竹编造双层外墙、谷仓设置于室内,生活起居与农作功能存在于同一居室。兴建传统家屋时,以部落族人集体协力、男女分工完成。日本殖民统治时期邵族人被集体迁村至现今伊达邵部落之后,生活受到汉族影响甚重,家屋型式也跟着改变。以往族人普遍使用土埆砖造及瓦片,至中华民国政府主政后,家屋几乎皆以钢筋水泥、铁皮等建筑而成。无论时代如何演变,自早期至现今,族人于新居落成时,都要隆重地邀请女祭司到家中祭拜祖灵篮,请该户祖灵入屋。
祖先的规范
1.氏族组织邵族为父系社会,以氏族为单位与其他氏族通婚,早期以族内氏族通婚为主,近年来与他族通婚的现象逐渐普遍。氏族除了是婚姻单位外,也是邵族的亲属单位,氏族由同样姓氏者组成,通常为特定祭祀团体成员,在祭典中有不同的角色分工。邵族现在有七个汉族姓氏:袁、石、毛、陈、高、笔(白)、朱(丹),每个汉姓都是从氏族名称转变而来,取原姓氏之发音与意义;像是袁姓是Lhkashnawanan氏族,取其wan的谐音,故汉姓「袁」;石家是Lhkatafatu,fatu是石头的意思,故汉姓「石」。
2.部落组织伊达邵部落目前仍保有二位头人系统,分别为袁氏和石氏之家族,头人为长嗣世袭制,平时排解族人间的纠纷,并执行部落会议和长老会议所议决的事务,在传统岁时祭仪时更扮演着主持仪式的重要角色。
风俗民情
虽然邵族文化在历史演变过程中早期就与外族接触,但是至今仍然维持严谨的祖灵信仰,并完整遵循每一祭典仪式的礼俗规矩。而生活中,邵族人同时也信仰汉族道教或西方基督宗教,家屋内道教神像、十字架等与祖灵篮共同存在,呈现多元宗教信仰平行存在的现象。
1.祖灵信仰与祖灵篮
祖灵篮内装有祖先遗留之衣物与饰品邵族宗教以「祖灵」信仰为核心,包括最高祖灵与氏族祖灵;最高祖灵住在拉鲁岛(Lalu)上的茄苳树,是一位男性的神,氏族祖灵则是每一个氏族的始祖。邵族人相信祖灵的存在,每家户都有一个祖灵篮,内装有祖先遗留之衣物与饰品。传统祖灵篮都悬挂在家屋内左、右侧墙壁上。现今,族人因为接受汉族信仰,而将其供奉置于神明桌上祖先牌位的位置或旁边。邵族的各项传统祭典都会准备米酒、饭、麻糬等祭品祭拜祖灵篮。除了传统祭典,举凡关于人的生、老、病、死之生命礼俗,甚至搬家、买车⋯⋯等等生活小事,都必需请女祭司到家中祭拜祖灵篮,向祖灵禀报,并祈祷好运势的到来。
◎女祭司(先生妈)
负责祭拜Ulalaluan(祖灵篮)的女性专业祭师,被称为「Shinshii(女祭司)」;女祭司的职责是做为族人与祖灵之间的重要媒介,并且负责服侍最高祖灵和氏族祖灵,主导各项传统岁时祭典与其他仪式,是邵族社会中,文化和母语最重要的传承者。目前伊达邵部落有五位女祭司,其工作为终身职,非常辛苦。这个终身为族人奉献的工作,必需符合(1)结婚生子、(2)担任过祖灵祭之主祭者、(3)丈夫健在并有子嗣等条件,才能发愿、通过拉鲁岛最高祖灵认可仪式,成为女祭司。
2.氏族祖灵祭
日月潭的伊达邵部落,由原来居住在不同部落的各氏族组成。每年农历6月25日,氏族头人的后裔要各自到氏族祖灵地去祭拜祖灵,目前袁姓、石姓等氏族头人仍按照传统方式,每年乘船至旧部落处祭拜祖灵。当船行驶至距离旧部落约500公尺处,沿着潭边,头人开始一一呼唤祖灵的名字,到达祭祀地点后,以酒糟召请祖灵前来,再将剥壳后的鸡蛋摆放于祭坛,酒壶中剩下的酒吊挂在树干上,供祖灵继续享用。
3.狩猎后祭(白鳗祭)
每年7月1日邵族人会进行狩猎祭,目的在于向祖灵祈求猎物丰收顺利。族人们将自家的祖灵篮分别放置于袁、石头人二家,由女祭司主持仪式,到狩猎祭祭拜祖灵篮仪式半程时,女祭司将祭拜过的鸡肉食完,骨头要丢弃于水沟中让水流走,否则猎狗吃了会变懒惰,无法追赶猎物。7月3日举行狩猎后祭(白鳗祭),每户族人必须准备糯米糕制成之鳗形麻糬作为祭品,突显出渔猎在邵族生活文化的重要性,且因日月潭的白鳗鱼生命力非常强韧,亦借此请求祖灵庇佑族人的生命力如同鳗鱼一般坚韧。上午,仪式结束;下午,鳗形麻糬被切成两段,头部由各家各户领回,尾部则放置于二位头人家;当晚,全体族人会先后到袁、石二位头人家饮酒,共同分享祭仪完毕的白鳗麻糬。
4.祖灵祭
农历8月1日开始,即是邵族人的祖灵祭(过年)。每年的祖灵祭随着有无「Pariqaz(主祭者)」的产生而分为小过年(无主祭者)与大过年(有主祭者)两种。若是小过年,女祭司祭拜祖灵篮后,各家户饮酒后即结束,从农历8月1日至8月4日,大约4日。如果是大过年,农历8月4日搭建祖灵屋,部落族人每晚会在祖灵屋前,由陈氏、高氏长老带领族人吟唱歌谣、舞蹈,为期将近一个月之久,各氏族长老专司各工作性质,由部落长老会议决定。祭典按照仪式的时段,可分为舂石音、除秽祭、陷猎仪式、盖祖灵屋、牵田仪式等五个重要阶段。
◎舂石音
农历7月最后一天的晚上,妇女会到袁氏头人家敲打杵音、敲击竹筒,通知在远方工作与山中狩猎的男子回家团圆。妇女敲打杵音,通知男子回家,此晚男人回来不能与女人接触,隔天男性族人至毛氏祭司家参与除秽仪式
◎除秽祭
男性族人全体集合至毛氏祭司家屋前参与除秽仪式,同时长老们商讨今年度祖灵祭事宜;女性禁止参加。女祭司于陈氏长老家屋前举行祭拜祖灵篮仪式,集体祭拜完毕,再到各家户单独祭拜祖灵篮仪式。晚间,全体族人至毛氏祭司、袁氏头人、石氏头人家屋饮酒。
◎陷猎仪式
长老带领青少年至部落后山教导各种猎物陷井制作。女祭司于陈氏长老家屋前,以shupak(甜酒糟)祭拜祖灵。此日,是祖灵祭主祭是否产生之关键。祭拜祖灵仪式完毕,由高氏长老家屋开始饮酒、然后再轮流至其他每户族人,同时也感谢女祭司整年度之辛劳。
◎盖祖灵屋
如有主祭产生,表示该年为大过年,族人们会在陈氏长老或高氏长老家屋前(长老会议决定位置)共同搭建祖灵屋,并由女祭司祈福祭仪。
◎牵戏仪式
祖灵屋搭建后,每晚族人会轮流于高氏长老、陈氏长老家屋前聚集,由长老领唱与教导年轻族人祖灵祭歌谣和舞蹈。祖灵祭歌谣具有神圣性,平日禁止随意吟唱。
详细仪式分为以下阶段:●前半段(8月5日至10日)Shmaila称「做大戏、唱祭歌」给祖灵听。●Minfazfaz迎最高祖灵至祖灵屋(8月11日)。●Manqatubi在部落中「踩街赶煞」绕境(8月12日至21日)。●最高祖灵巡各邵族家屋(8月22日至23日)。●拆祖灵屋(8月28日)。最精彩的邵族大过年仪式为「Minrikus(最后祭)」仪式,热闹非凡、通宵达旦,歌声不绝于耳。当部落里每户族人家都完成最高祖灵祈福后,已经是隔天清晨接近中午时刻。隔数日,女祭司祭拜完祖灵屋,送走祖灵后,会将祖灵屋拆除、火烧,代表整个祖灵祭仪式圆满完成。注记:以上时间以农历为主,大过年确切日期由头人、女祭司、氏族长老讨论定之。
声明:本内容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文章来源 坤师 https://www.china8m.com/22042.html
暂无评论,你要说点什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