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蔗,作为全球最重要的糖料作物之一,承载着丰富的经济和文化价值。福建省曾是全国著名的甘蔗产区,蔗田与糖厂星罗棋布,甘蔗的甜蜜不仅连接了农业与轻工业,也深深融入了福建人的集体记忆。然而,自20世纪90年代起,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甘蔗产业的重心逐渐南移,福建的百万亩蔗田逐渐消失,曾经辉煌的糖厂也相继关停,成为历史的遗憾。怀旧的人们只能从少数保留的古法红糖制作中回忆往昔的甜蜜。
尽管如此,福建甘蔗产业的深厚基础培养了一批致力于复兴的科技工作者,他们从时代变迁中发现新的产业机会,正在向果蔗领域拓展,努力打造中国果蔗研究中心,推动科技创新与成果产业化。
甜蜜往事
漳州糖厂的辉煌
漳州糖厂,位于漳州城区东郊,曾是当地首家产值破亿元的企业。在其黄金时代,漳糖生活区不仅有医院、学校、卡拉OK厅、游泳馆、网球场、公园等设施,甚至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社区,被人们称为“糖厂国”。在这里,糖厂是人们生活的中心,工人们以此为荣,生活条件优越,社会活动丰富多彩。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漳糖逐渐失去了往日的辉煌。如今的漳糖已不再榨蔗,厂区内的机器静止不动,周围的建筑物仿佛被定格在20世纪90年代,处处流露出时代的印记。人们在这里走过,耳边似乎还回荡着曾经的欢声笑语,仿佛能够感受到那段甜蜜的岁月。
登科村的变迁
登科村,位于九龙江干流北溪之畔,家家户户世代种蔗煮糖。新中国成立后,登科甘蔗屡破高产纪录,曾在全国劳动模范大会上捧得周恩来总理签发的“甘蔗高产”奖状。登科村的甘蔗种植曾经是村民们的主要经济来源,村里的孩子们在田间奔跑,享受着甘蔗带来的甜蜜回忆。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登科村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几年前,村庄完成了“村改居”,不再种蔗,昔日的蔗田被高楼大厦所取代。虽然村民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对甘蔗的怀念依然存在,许多人仍然记得曾经在田间劳作的日子。
小铁路的故事
在漳糖与登科之间,有一条6公里长的小铁路。这条铁路不仅是运输专线,更是农民的生计线。每年冬季,登科的糖蔗采收后,便通过这条专线,日夜不停地运往漳糖厂区。在糖厂,甘蔗经过压榨、清净、蒸煮、分蜜、精炼等工序,最终加工为当时享誉海内外的“白玉兰”牌白砂糖。
这条小铁路见证了无数个辛勤的日子,农民们在寒风中默默工作,将甘蔗运送到糖厂,期待着丰收的喜悦。铁路两旁,曾经是满眼的绿意,如今却被城市的喧嚣所取代,但小铁路的故事依然在村民的心中流传。
甘蔗的种植与收获
种植过程的艰辛
甘蔗的种植过程并不简单,从下种到收割需要经历将近一年的时间。每年春天,农民们开始准备种蔗。林国容,福建省农科院的甘蔗育种专家,回忆起自己童年时的情景,描述了种植甘蔗的细致过程。
“甘蔗多靠无性繁殖,冬季采收后,要留下一部分蔗茎作种。”林国容说,刚刚砍下的种茎需要小心处理,二三十根扎成一捆,堆放在阴凉处,上面盖上蔗叶,以防过度失水影响发芽率。每当开春,农民们便开始下种,将种蔗砍成小段,每段留两个芽点,用石灰水浸泡一天杀菌,然后开沟下种。
在种植过程中,孩子们的参与不可或缺,他们负责将种蔗整齐摆入沟底,这是一项需要细心的工作,两个芽点必须左右开弓,切忌一上一下,否则下芽无法出苗。小孩要是偷懒摆错了,常常会遭到大人的责骂。
一年的辛勤付出
甘蔗从下种到收割,需要经历倒春寒、夏暑、台风、霜冻等挑战。尽管甘蔗能长到三四米高,但它其实是浅根系植物。因此,农民们需要多次培土,垫高土层,避免倾倒。即便如此,每当夏秋台风过境,依然会有大面积甘蔗倒伏。这时,全家人都会出动,第一时间扶苗减损,确保丰收的希望不被打断。
在登科的高光年代,甘蔗种植业焕然一新,国家对甘蔗产业的重视为农民带来了希望。新中国成立后,甘蔗被视为重要战略物资,国家大力发展制糖业,推动了甘蔗的种植和加工。
沉浮岁月
制糖业的崛起与辉煌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大力发展制糖业,漳州糖厂的建立为甘蔗种植业带来了新的机遇。1958年,漳州糖厂成立,成为原料重点供应基地,登科村的农民们也因甘蔗种植而致富。通过品种更新换代和栽培管理模式的创新,登科甘蔗种植业不断刷新高产纪录,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参观者。
然而,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全国糖价的低迷,甘蔗产业开始衰退。原料收购价持续低迷,种植甘蔗的收益大不如前。农民们逐渐转向更高效益的经济作物,蔗田逐渐被经济果树和蔬菜取代,甘蔗的种植面积逐年减少。
糖厂的困境与转型
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农民对土地拥有了更大的自主权,甘蔗不再是唯一的选择。全国甘蔗产业逐渐向成本优势更强的省份集中,广西、云南以及广东湛江成为全国糖料和食糖生产的中心。受原料短缺等因素影响,各大糖厂陷入了经营困境。
进入21世纪,漳州糖厂经历了债转股、股份制改革等脱困努力,但依然举步维艰。2007年,漳糖被广西糖企收购,2009-2010年榨季结束后,漳糖宣布不再榨蔗,转向原糖加工。曾经省内最大的制糖企业仙游糖厂,则早在1999年便宣告破产。
甘蔗产业的转型与复兴
科技工作者的努力
尽管甘蔗产业经历了衰退,但科技工作者们并未放弃对甘蔗的研究与发展。1958年,福建省农科院亚热带农业研究所的前身——福建省甘蔗试验站在登科落地,开启了科研与产业的零距离互动。科技工作者为广大蔗农带来了现代良种的启蒙,推动了甘蔗种植的现代化。
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系统开展了甘蔗育种研究,福建省甘蔗试验站成为国内甘蔗种业的排头兵。科技工作者们通过不断的努力,筛选出一系列优良品种,推动了甘蔗的高产和优质发展。
新的市场机会
近年来,随着消费者对健康和天然食品的关注增加,果蔗市场的潜力逐渐显现。果蔗以其水分多、糖分适中、纤维含量低,成为南方冬春季节的特色水果。国家糖料产业技术体系的专家们开始关注果蔗的研究,推动果蔗新品种的开发和市场的拓展。
在广泛收集国内外种质资源的基础上,福建省农科院甘蔗研究团队筛选出了一系列果蔗专用品种。其中,“闽引黄皮果蔗”是福建首个通过认定的果蔗新品种,为清一色的黑皮果蔗市场带来了一抹亮色。目前,该品种已在闽南地区广泛种植,受到农民的欢迎。
未来的展望
复兴甜蜜事业的构想
面对甘蔗产业的困境,福建省农科院的专家团队提出了复兴甜蜜事业、重振福建甘蔗产业的构想。他们计划在国家糖料产业技术体系的支持下,积极组建“中国果蔗研究中心”,重点围绕果蔗种质资源收集、优异品种选育、健康种苗繁育、绿色高效栽培、精深加工等方面,生成重大科研项目,创制高价值专利成果,制定高水平产业标准。
张明辉希望通过科技创新,续写甜蜜事业,再现甜蜜记忆,让一根甘蔗撬动起科研与产业“两头甜”。在此过程中,专家们将加强与全国蔗区科研院所、企业的合作,共同推动甘蔗产业的复兴。
结语
甘蔗产业的历史是一部充满甜蜜与苦涩的故事。从辉煌的过去到如今的转型,福建的甘蔗人始终坚守着对甘蔗的热爱与执着。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市场的变化,甘蔗产业有望迎来新的机遇。在这条复兴之路上,科技工作者们将继续努力,推动甘蔗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续写福建甘蔗的甜蜜记忆。
声明:本内容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文章来源 坤师 https://www.china8m.com/20788.html
暂无评论,你要说点什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