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群简介
赛夏族的社会以氏族为基础,各姓氏从清领时代开始就有不同汉姓,并遵守社会与婚姻规范。赛夏族的信仰与祭典中,以祖灵与矮灵信仰为主,以巴斯达隘矮灵祭典最具知名度。
美丽的家园
赛夏族人(Saisiyat)在自称时,使用saisiyat来称呼自己,后取其近音而写为赛夏族。赛夏族的创生传说中,认为先人在洪水时期时,幸存的兄妹成婚生下小孩,而后将小孩肉、骨、胃、肠分解后投入海中,各别成为各部落与民族的祖先。赛夏族分布在台湾西北部,以鹅公髻山为界分属于新竹县与苗栗县两个行政区。新竹县境内的赛夏族人,居住在五峰乡上坪溪流域,部落在五峰乡大隘村与花园村内;新竹县境内的赛夏族,部落周围有不少泰雅族部落,文化上也彼此影响。苗栗县境内的赛夏族人,居住在中港溪上游的南庄乡东河、南河流域,以及后龙溪上游狮潭溪流域,部落集中在南庄乡东河村、蓬莱村、南江村,以及狮潭乡百寿村等村落内。苗栗县境内的赛夏族部落,周围多为客家汉族社区,生活中吸收不少客族文化。
赛夏族在清领时代初期势力曾达苗栗三湾、头份等地,西面与道卡斯族(平埔族)势力相接壤。清中期之后,因客家移民在新竹、苗栗往东面发展,对于赛夏族的势力造成影响;清末樟脑事业具有国际市场,侵占部落领域的武装拓垦日渐强势,赛夏族领域受到严重侵扰。之后赛夏族人除了向樟脑开发业者收取租金外,也有转为樟脑事业的经营者。日本殖民统治时期,认为赛夏族领域属于公有地,但冲击到赛夏族既有樟脑税收与土地所有权,引发明治35年(1902)的反抗事件,又称为南庄事件。之后,在明治40年(1907),新竹五峰的赛夏族人受客家人士招募,加入反抗日本的军事武装行动,称为北埔事件。赛夏族历史在清、日时期,因为受到客家汉族的拓垦,以及日本殖民统治时期樟脑利益的竞争,而形塑出今日赛夏族的部落势力、族群关系与文化现状。近代,部分族人在台北、桃园、新竹、苗栗等地居住。
生活图象
1.饮食
赛夏族以稻米、小米、白薯、山芋头等为主食,祭典时会有肉类与鱼类。赛夏族代表性食物有米糕、生腌肉与糯米酒,米糕与糯米酒是以农作产品制作的食品,以糯米为主要食材;生腌肉则是渔猎行为所获得的肉类食物,制作上以一层米饭,夹上一层生肉、生鱼,浸泡发酵至骨酥肉软,食用时带有微微的酸味,颇具赛夏族饮食风味。
2.服饰
赛夏族男女传统服饰赛夏族特有的─臀铃赛夏族服装传统以麻为主要材料,经过剥皮、抽丝、纺线、框线、漂染、整经等程序,成为麻布后,再缝接为服装,与西部汉族交换贸易后开始以棉布取代麻布。传统服装形式有无袖长衣、无袖短衣、腰裙、遮阴布、披风、胸兜等,常用白、红、黑三色,以白色为底、红色为图样、黑色为点缀用色。赛夏族的服装分为日常服装与仪式庆典服装,日常服装多半是素色麻布衣,盛装时穿有几何花纹图样的服装,再搭配上各种装饰品。日本殖民统治时期之后,容易取得的汉式服装渐多,但族人在重要场合时仍穿戴传统盛装服饰出席。赛夏族的装饰品有头饰、颈饰、耳饰、手饰、腿饰等,传统材料使用贝壳、骨头、竹等,现在也加入塑料、钮扣、亮片等现代材质饰品。
◎巴斯达隘祭典的臀铃、舞帽巴斯达隘时所用的臀铃(又称为背响)与舞帽(又称月光旗),是赛夏族最具特色的祭典物品。臀铃多数都是三角形,以布条或绑带跨过双肩后绑于背后,让下摆垂吊饰物配合舞步移动,发出叮叮咚咚的声响。舞帽又称为月光旗,为扛、戴于肩膀或头部的布旗,布旗上面使用星星、月亮、花草与氏族名称,加上铃铛、亮片等装饰品,祭典时各氏族年轻人背扛着在跳舞的队伍间穿梭。
3.纹身
日本殖民统治时期,赛夏族人还有纹身、拔毛、穿耳、凿齿等多项身体装饰风俗。赛夏族中男女普遍都有纹刺图案,男子会刺纹在前额(額纹)、下颚(颐纹)及胸部(胸纹),女子则在前额刺纹而已。額纹与颐纹是男女已达到成年的表征,胸纹则是限定于对部落有贡献、具有猎头功劳的勇士,胸纹越多在部落地位越高。4.工艺
◎织布织布是赛夏族女性的工作,传统织布纹路有几何风格,由红、黑、白三色交织成常见的菱形纹、线条纹等。
◎竹、藤编技艺竹、藤编织技艺以竹、藤为材料,可制作生活上使用的器具,像是种子篮、背篮、提篮、食篮、置物盒、米筛与祖灵篮等,代表性的器物有双肩式背篮。编织技术由男性传承,程序除了取材、整修材料外,还包含起底、编器身、收口、加固等程序,若需要防虫害时,再加上薯榔汁或草木灰来涂在器物表面。双肩带式背篮(赛夏族)
5.建筑
以竹子为主要建筑材料的传统家屋(赛夏族)赛夏族的家屋建筑,竹子是重要的材料,柱子使用粗竹,墙壁用竹子搭成,屋顶以竹片或茅草覆盖。赛夏族的传统家屋,火塘具有重要意义,位于住屋正室入口中央,或者在左侧立上三块石头,家人在此聚集取暖、炊煮食物,床则是在角落靠墙。传统家屋在出入口上方设有兽骨架,用来放置猪、猴、羌等动物的下颚骨;而家屋房两侧与后方也会建家禽、家畜的饲养空间(鸡舍、猪寮)。赛夏族家屋原为单一空间的配置,后来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开始出现隔间与厅堂的空间观念。
祖先的规范
1.氏族、姓氏
赛夏族的社会属于父系社会,由具有共同父系祖先的家庭组成氏族,是基础的社会单位,再组成攻守同盟、祭团等政治、军事、宗教上的互助团体,像是劳动筑屋、开垦狩猎与祖灵祭团都以氏族为单位。各姓氏间因为彼此互助合作关系密切,也结合为「联族」的结盟关系,由具有威望的氏族来领导,并遵守不通婚的禁忌。赛夏族共分为18个氏族,每一个氏族都有自己的名称,以动植物、自然现象、身体物理等现象来命名。清领时代,赛夏族的氏族制度与汉姓观念结合,用语音翻译,或者取其原意选字,共有豆、赵、朱、风、高、潘、钱、根、樟、夏、蟹、日、丝、芎、狐、蝉、狮、血、膜等汉姓,之后蟹改写为解、狐改为胡、蝉改为詹,当中狮、血、膜三姓人口较少。
2.婚姻与家庭
赛夏族的家庭制度为从夫居的父系制,居住方式为大家庭式,家庭中以男性长辈为尊。婚姻为一夫一妻制度,日本殖民统治时期以前流行交换婚,通婚双方家庭让女儿互换为婚配对象,并且重视氏族组织与关系,同氏族、联族之间不得通婚。
3.部落组织
赛夏族的部落由邻近村落组成,部落领袖由部落中具有能力、沟通、公正、热心等特质的族人担任。部落内的公共事务,则由各氏族长老会议共同讨论决定,之后交由部落领袖执行。
风俗民情
赛夏族的文化中,主要有祖灵信仰与矮灵信仰两个大的类别。祖灵信仰与族人关系亲近,影响族人生活运势,矮灵信仰则与古老的历史传说有关。祖灵信仰是保护族人的主要力量,影响生活中的吉凶祸福。族人在生活中,若有出远门、山中过夜、社交送礼等活动,都会以酒、肉祭祀祖灵。族人与祖灵透过巫术沟通,当中最重要的就是占卜巫术,主要用于治疗疾病、解决困难、寻找失物。赛夏族在清领时代开始与汉族有频繁的接触,接受部分汉族信仰仪式与观念,像是土地公、三山国王、供奉祖先牌位的形式等;而后天主教、基督教也在近代传入,成为目前赛夏族传统宗教、汉族信仰、天主教、基督教多元并存的信仰现象。
1.巴斯达隘
巴斯达隘(矮灵祭)祭典巴斯达隘又称为矮灵祭,传说赛夏族与达隘族(矮人)相邻而居,向达隘学习农耕、医学、歌舞、祭祀等文化,因此每当举行丰收庆典时都会邀请达隘共同参与,以感谢达隘的恩惠,达隘却常调戏赛夏妇女,触怒赛夏族人,于是设计报复杀害达隘。赛夏族人受到存活下来的达隘人诅咒,因此年年举办祭典,吊念、安抚达隘灵魂,并祈求矮灵不再降祸给族人。
赛夏族人对于矮灵传说与观念相当重视,不但在祭典中遵守矮灵禁忌,生活中也遵守许多避讳的风俗。赛夏族巴斯达隘原来都在每年农历10月举行,后来因日本政府禁止,开始改为每两年举行一次小祭典,每十年举行一次大祭典,并分为南、北两个祭团举行。
巴斯达隘的祭典时间长达一个多月,按照仪式阶段可略分为祭典前、祭典中与祭典后三阶段。
●祭典前:决定祭典时间、准备避邪用的芒草结等筹备工作。
●祭典中:遵守禁忌及祭祀流程。
●迎灵:由族人在清晨迎请矮灵。
●会灵:入夜后进行会灵仪式,由族人配戴舞帽与臀铃进行会灵舞到天明。会灵舞期间长老会对族人说话,提醒族人注重传统文化以及祭典注意事项。
●娱灵:在迎灵与会灵后隔天进行娱灵,继续歌舞与传统歌谣的吟唱。
●逐灵:逐灵就是请回矮灵,仪式过程同样以歌舞的形式进行,请回矮灵后将场地中的泥土、支架等填平、毁坏恢复原状。
●送灵:与矮灵到野外处后送别。
●祭典后:祭典活动圆满与犒赏庆功。
巴斯达隘因为达隘传说而显的神秘,受到族人与社会大众的重视,可以说是赛夏族最知名的祭典。
2.祖灵祭
祖灵祭分为春季与秋季两次,春季在农历6月间稻米播种后、秋季在农历11月作物收成时,目的是祭祀氏族中过世的祖先,由各姓氏的父系血缘亲族参与。祖灵祭以祖灵篮(袋)为象征,将祖灵篮内的祭匙装满水,由主祭的男性户长以右手食指沾碰杯内清水后,碰触于家族成员的嘴唇上,传递祖先对于族人能量的帮助与加强。
日本殖民统治时期之后,祖灵祭典与祖灵篮祭祀遭到政策禁止,因此祭祀方式也有所改变。目前祖灵祭改为用酒、肉当祭品祭祀祖灵,由长老代表向东方献给祖先,家族成员中午时会餐,餐间菜肴以猪肉、炸鱼、米糕等传统食物为主,并以传统手抓食物方式进餐。祖灵祭在形式上虽由沾水祈福仪式改为祭祀与会餐,但没有改变的是族人缅怀祖先的心意。
声明:本内容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文章来源 坤师 https://www.china8m.com/16864.html
暂无评论,你要说点什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