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群简介
泰雅族社会盛行织布与纹面文化,族人遵守祖先指示gaga,以祖灵祭为最重要的祭仪活动。近年,因为原住民意识崛起、文化复振运动兴起,与原来在民族分类上划归泰雅族的太鲁阁族与赛德克族,分别在民国93年(2004)与民国97年(2008)成为各自独立的民族。
美丽的家园
泰雅族分布在台湾省中北部山区,包含新北市、桃园市、新竹县、苗栗县、台中市、南投县、宜兰县等七县市的山区各乡镇,是台湾省原住民族中分布领域最广的民族。泰雅族族名音译自「atayal」,意思是人、真人或同族人,分为赛考列克(Seqoleq)与泽敖列两群(Tseole);赛考列克群主要分布在新北市乌来区、桃园市复兴区、新竹县尖石乡与台中市和平区,泽敖列群主要分布于新竹县五峰、尖石乡、苗栗县泰安乡、台中市和平区、南投县仁爱乡与宜兰县的大同、南澳乡。泰雅族人起源传说是在远古时代,由大石头分裂爆开后走出男、女性的祖先,之后迁徙到各地建立部落。大石头爆裂的起源地,泰雅族两个亚群有不同看法,赛考列克群认为在南投仁爱乡发祥村的瑞岩,又称为宾斯布干(Piasebukan);泽敖列群则认为起源地在新竹五峰的大坝尖山(Papakwaqa)。十八世纪汉族由台湾省西部平原向浅山地带拓垦,加上西部平埔族(道卡斯、巴则海、巴布拉、猫雾束等族)移住南投埔里地区;泰雅族人为寻找狩猎与农耕土地,从今日南投仁爱乡北港溪上游,往大甲溪移动而到达苗栗、新竹、桃园、宜兰与新北市山区。十八世纪泰雅族人的拓垦迁移持续到十九世纪末,陆续在台湾省中、北部各地山区溪流中、上游,建立散村式的部落。二十世纪初日本殖民统治时期,实施「五年理番计划」,强势殖民各部落,并以「集团移住」政策劝诱位居深山的部落,往浅山地区迁移。日本政府强迫泰雅族人接受统治,部落与政府间的对立战事不断,发生了大豹社抵御日军进入的「大豹社事件」与「大科崁群抗日事件」、「石加路事件」等重大抗日事件。在日本政府优势军警力量与政策的压制下,泰雅族人从原来自己建立的拓垦部落,被迫集中到指定地点或便于管理的地区。二十世纪中中华民国政府统治初期,大豹社族人林瑞昌(Losin‧Watan;乐信‧瓦旦,医生、省议员)、高泽照等知识菁英,提出原住民族自治的理想,但与当时政府政策相冲突,两人于民国41年(1952)以匪谍名义被逮捕,称为「原住民匪谍案」。同时期泰雅族师范学院学生林昭明(林瑞昌之侄),也在民国38年(1949)涉入「蓬莱民族自救斗争青年同盟」组织而被逮捕。二十世纪前半的泰雅族历史,因外来的统治势力有着剧烈的磨合与转折。二十世纪后半,政府推动泰雅族人的「定耕农业」、「育苗造林」、「生活改进」运动,让泰雅族人从生活习惯、经济产业的文化面开始改变,与族外的接触、交往也越来越频繁。
生活图象
1.产业泰雅族的经济活动以农耕与狩猎为主,生产作物有小米、陆稻、黍类等,狩猎所获之肉类则提供蛋白质营养来源。农作物在与外界市场经济接触后,增加不少作物,二十世纪中叶开始增加稻米、水蜜桃(qzmux)、水梨、高冷蔬菜、椴木香菇、生姜等不同的经济作物。
2.饮食泰雅族以小米、黍、稻米、红薯等农作物为主食,搭配胡瓜、南瓜、野菜、豆类等果菜类,肉类、鱼虾是庆典时才会出现的菜肴。具有民族风味的食物,除了小米酒、糯米酒、腌肉外,还有马告鸡汤、山猪肉香肠等。
3.服饰泰雅族服装布匹以麻为素材,二十世纪后逐渐加入棉线与毛线,以蓝、黄、红、黑、白色等为主要颜色。泰雅族男子服装有額带、头饰、胸兜、无袖长上衣(背心)或有袖长上衣,以及遮阴布与刀带等。女子服装有額带、头饰、长袖对襟短上衣、片裙、护脚布等。服装的图纹样式上,衣服正面多使用菱形纹,背面常用复杂花纹,传说菱形纹是眼睛的象征,代表祖灵的庇佑。泰雅族传统服饰泰雅族的贝珠衣,是结婚时重要的聘礼,婚礼前男生需要送给女生一件到数十件的贝珠衣。贝珠衣为无袖长上衣的形式,白色贝珠横缀或纵缀在背心上;贝珠衣主要作为宝物珍藏,在重要场合才由传统领袖、氏族长老、勇士穿着出席。
4.艺术◎织布传统泰雅族社会以织布来评定妇女社会地位与才能,女性从小就要参与织布。泰雅族的布匹纺织以麻为主要材料,有红、黄、黑、蓝等各种颜色交织的条纹色布,以及常见的褐色条纹白布。近年,传统织布花纹和技术成为复振部落文化的文创商品。◎纹面(ptasan)纹面是传统泰雅族人成年的标示,同时具有美观、避邪等功能,代表传统的文化价值。男子出外猎得人头或狩猎后纹面;女子则在学会织布后,才能在脸上刺上花纹。族人相信灵魂在离开人世到达祖灵居所时,祖先会按照纹面判定是否为泰雅族人子孙,因此也具有宗教上的意义。纹面的位置包含脸、胸、腹部、手、脚,其中以脸部最重要。额头部位的纹刺男女都有,主要为3到5条重叠的横纹直线条;除了额头部位之外,男性在下巴也刺纹直条纹路,女性则在脸颊两侧纹刺斜线平行纹、交叉纹。纹面在二十世纪初被日本政府禁止,中断了流传久远的传统文化。近年,纹面花纹应用在各类文创商品当中,成为彰显民族的印记。
5.建筑泰雅族人分布范围广阔,发展出多样的住屋建材与形式,按照功能形式可分为家屋、家屋附属建筑、公共建筑(望楼)三种类型。以竹为建材的传统家屋高架式谷仓有利防潮、避鼠◎传统家屋泰雅族人分布区域范围广大,各地发展出不同形式的家屋,主要有半穴木屋及平地竹屋两种形式。半穴木屋为半穴式的木造住屋,兴建时由基地向下挖掘,屋体有一半位于地面之下,所以称为半穴式家屋。平地竹屋以竹材为主,屋顶覆盖茅草,建筑时基地由地平面往上构建。竹屋是经过迁徙之后,因容易兴建而发展出来的住屋形式。两种家屋的空间配置类似,基地多为方形或长方形,屋内设有两个火炉,分别作为烹饪与取暖时使用。家屋附属建筑方面有谷仓与耕作小屋,谷仓的建筑使用木头支撑,四周墙壁以剑竹、孟宗竹、五节芒茎及硬质木杆等编织而成,内墙使用原木皮为壁,屋顶覆盖白茅。谷仓的功能是储藏小米、黍、玉米、甘薯、芋头等谷类,多半采用高架式建筑,有利于防潮与避鼠。谷仓因为是家人食物与储藏粮食的来源,开门取物时忌讳外人窥探。耕作小屋兴建在旱田周边或中间,以方便取水及看顾作物,也可作为堆放农作物与放置农具的地方,规模形式略小于家屋。◎望楼望楼属于公共设施,是原木搭成的高架建筑,设于部落入口来监视周边环境,夜间也会有青年在此警戒。早期望楼是防御设施,之后慢慢演变为聚会、联络与交谊休闲之处。
祖先的规范
1.婚姻传统的泰雅族家庭是以父系血缘为中心,从夫居的父系社会,婚姻制度属于一夫一妻制的嫁娶婚形式,有血缘关系的男、女双方要在五代之后才可以成为婚嫁对象。
2.部落(galang/alang)泰雅族社会中,以部落为基本单位,泰雅族语有galang、alang两种说法。传统的部落在二十世纪以前散居于深山,二十世纪后受到日本统治影响,位居山中的部落往浅山地区迁居,由数个散村部落集中成为集居型村落。传统的部落是在同一地区内,以血缘亲族为基础,加上以祭祀、狩猎、负罪牲团、劳动等不同功能的组织团体所组成;部落具有首长、长老会议与土地主权,对内具有保护人民的义务,对外经常与同族之间保持联系,并结盟防守外敌。地域内的部落联盟称为mulaxen galang,目的是对抗入侵的敌人。
3.传统领袖(maraho)传统领袖的赛考列克语称为maraho,泽敖列语称为posiyn或radan,意指领袖。泰雅族与清朝有所接触后,清朝开始使用汉语的传统领袖一词。传统领袖对内处理部落公共事务,对外代表全社与他社间保持联系。传统领袖的承继与更迭有世袭制与选举制两种,世袭制是指部落传统领袖的继承,由长子或同一家系之子继承,有长子继承与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原则,盛行于同一家系组成的部落内。选举制是在传统领袖因征战、疾病死亡,或因体弱无法执行任务时,由原来的传统领袖或长老们在会议中推选决定。
4.祭祀团体(gutux gaga)祭祀团体赛考列克语称为gutux gaga,是执行同一gaga宗教仪式中最重要的团体,范围包括定期举行的播种祭、收获祭,以及不定期举行的猎头祭、祈雨祭、祈晴祭、祖灵祭等。祭祀团体由熟悉农耕历法、祭典仪式的族长领袖主持,赛考列克语称为maraho gaga,若是部落组织与gaga团体范围相同时,部落传统领袖即可担任此职务。如果部落内有多个gaga团体时,则由各血缘亲属团体各自的maraho gaga领导各自的祭祀团体;每个祭祀团体中的成员,以各祭团中传袭的传统进行仪式,并遵守各项禁忌。
5.狩猎团体(inhoyan qutux linntan/inltan)狩猎团体赛考列克语称为inhoyan qutux linntan,泽敖列语称为inltan,是部落或gaga中男子所组成的团体,战争时则成为战斗团体。狩猎团体的行动范围是部落外的猎区,并且不能越界到别人的猎区,活动一趟常需要数天以上的时间。狩猎团体的禁忌,如果是在部落附近巡视陷井的行为,属于休闲活动,不会受到gaga的禁忌规范,但是如果是在庆典或婚礼时,由同gaga或全部落的猎团组织进行活动时,则需要遵守相关禁忌;妇女虽然不得参加猎团组织,但是男子狩猎团出猎时,她们也需遵守相关禁忌。狩猎团体在二十世纪日本殖民统治时期开始式微,原因是日治时期的劳动服务过多,加上农业经济活动的发展取向,狩猎活动日渐减少。
6.牺牲团体(牲团/共负罪责/分肉团体;qutux niqan)牺牲团体,文献上称为牲团,赛考列克语称为qutux niqan,是同一血缘亲族共同饮食的意思,也就是共同分肉的团体。牺牲团体按照功能与性质可分为赎罪牲团与共食牲团两种,赎罪牲团与宗教仪礼有关,同一血族中若发生违反gaga的窃盗、通奸等情事时,必须出面认罪,避免触怒神灵而导致灾祸发生。认罪时需进行赎罪仪式,违反gaga者与同血族的人一同以珠裙、珠衣等物品交换猪只,然后将猪只祭祀后共同分食,目前赎罪仪式多数转由教会仪式,或者藉由政治、法律协商寻求解决。另一种共食牲团与婚礼跟狩猎活动有关,婚礼的分肉共食,当男方娶入女方时,由男方作东而让女方分肉共食,目前仍在生活文化中扮演重要角色。狩猎活动的共食牲团则是将狩猎所获得的猎物分配给各参与成员,然后再分给未参与狩猎的近亲及姻亲家族。
7.劳动团体(gutux kenuexgan)劳动团体又称为共劳团体,赛考列克语称为gutux kenuexgan,是一个或一群人相互交换工作,有共同合作劳动的意思。劳动团体的工作并无一定组织与固定成员,主要考察劳动目标、工作量与成员居住地点等,通常以部落内的血缘亲属,以及姻亲亲属为主要对象;若是工作量大且繁重,也能延伸到同一gaga的成员,或邀请居住在部落外的亲属参与。劳动力的支持具有条件性的交换,以工作主题或天数来计算,所以赛考列克语又称为obayox(交换工作日制度)。劳动团体执行前,由家长邀请各户成员参与交换工具,并准备用具、材料与食物,并在工作时提供食物点心,完工时宰杀猪羊盛宴款待成员。家长若是进行建造房屋、收获等重要的工作时,工作前会进行祭祀仪式,并在工作期间遵守相关禁忌。
风俗民情
泰雅族的超自然力量信仰观称为utux,当中最重要的就是祖灵观念,祖灵是影响运势兴衰的守护者,遵守祖先留下的指示与行事规范(gaga),可让身体健康、农作丰收,若违反祖训,gaga会遭受祖灵惩罚而灾祸连连。泰雅族重视祖灵与祖训gaga,各项农务相关的播种、除草、收获祭仪中,都有对祖灵的敬谢仪式。民国50年代(1960年代)之后,泰雅族除了传统信仰之外,也逐渐接受了西方宗教的观念,各部落普遍存在着天主教堂与基督教会,但农耕与祖灵祭仪仍保留其文化精神而存在。
1.播种祭(smyatu)泰雅族播种祭的时间由商议后决定,会议中由前一年丰收的两家各推派一人代表担任主祭。播种祭由两位主祭携带小米糕与小米酒前往耕地,途中不与他人交谈,先前往其中一人的农耕地进行仪式后,再往另一人的农耕地点进行同样的仪式。仪式由主祭在耕地中以锄头挖出四个洞,分别播下种子,每挖一个洞时就讲一个小米收获良好者的名字,或讲出教导自己播种gaga者的名字,让善于种植小米者的gaga能让该耕地丰收。然后,主祭将小米糕放在一边,左手拿酒倒在小米糕上面,口中一面说出:「希望将来收获的小米所酿的酒,多得让我喝到吐出来。」同时一面喝小米酒并吐在小米糕上。祝祷仪式结束后,主祭将祭品留在原地,接着往下一个农园进行仪式,全部的仪式结束后主祭将制作的小米糕、小米酒分送给各户,象征将gaga的灵力分享给各家,并作为各户隔天祭祀的祭品。同时部落内的男子会聚集在一起,共同分享腌肉,并且聆听长者教导gaga。第二天每个家户指派一人,携带从主祭那边提供的小米糕、小米酒,在天未亮之前到达耕地进行播种仪式,仪式与祭主所进行的一样,各家户仪式结束后进行联谊活动,并邀请女性与部落外的成员加入。播种祭典时各家户内生火后不可熄灭,不向其他家庭借火,或者将火借给其他家庭,并避免接触麻、针与砍伐植物。民国50年代(1960年代)时期,小米种植面积日渐减少,水稻面积种植增加,播种祭也开始在水稻田中进行;民国90年代(2000年代)生姜成为主要的经济作物后,因为种植生姜与小米在地点与每年收成上具相同特色,部分部落在种植生姜时也会以酒菜祭祀,取代了传统的播种仪式。
2.祖灵祭(maho)祖灵祭8到10月间小米收割完毕后,各家族人会在传统领袖家商讨举行祖灵祭的时间,决定日期后,成员会进行狩猎活动以制作腌肉,各家户则制作小米糕、酿制小米酒,同时请派一人制作仪式当天要使用的大型小米糕。祖灵祭进行当天天亮前部落男子集结聚集,接着由各个不同祖先的后代推派代表,手上拿着插有兽肉、小米糕等祭品的竹子,其他人则跟随在代表后面。前往祭祀地点的队伍由传统领袖、副传统领袖带领,沿途呼喊祖父、祖母、先母等过世祖先的亲属称谓,以邀请部落与路途中所有过世祖先的灵魂一起前往。祖灵祭由传统领袖主持献祭,呼请祖先来享用族人准备的祭品,并保佑族人耕作狩猎丰收,祭祀结束后供品留在当地,并跨过火堆表示与祖灵分开。年轻人先出发返回部落后,传统领袖、长老会留在原地与祖灵(lyutux)说话,并倒酒给祖灵喝,最后将剩下的酒留在原地。回程时会预先将一个较大的小米糕放在部落外,让年轻人以山刀戳刺食用,食用完毕后才继续回到部落。传统的祖灵祭因为室内葬的关系,祭祀地点位于部落外围,二十世纪之后丧葬地点改在公共墓园,并禁止部落中举行祖灵祭,因此祖灵祭也开始由各家在公共墓园中进行。墓园的祭祀是先在墓地献花与点上蜡烛后,各祖先后裔聚集在放有祭品的树下。近年来传统祭仪重新受到重视,部落也重新举行共同祭祀祖灵的活动。
声明:本内容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文章来源 坤师 https://www.china8m.com/16402.html
暂无评论,你要说点什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