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祖原名林默,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农历三月廿三日诞生湄洲岛,逝世于宋雍熙四年(公元987年)农历九月初九。陈宓(?-1226)在《白湖顺济庙 重建寝殿上梁文》中记载:“妃正直聪明,□福同于天道”。妈祖生前经常救助乡人和海商于苦难中,后人敬仰她一生行善积德、救苦救难的精神,在湄洲岛上为她建祠立庙,敬奉为神,初时,只是一座极为简陋的小祠,“仅落落数椽”。莆田当时海运发达,商业繁荣,南来北往的商贾络绎不绝,据《天妃显圣录》记载,海商三宝在莆田海域遇险得到妈祖的帮助,事后“捐金创建”,庙宇有了一定的规模,妈祖的灵验也渐渐传开。黄岩孙(1218-?)在《仙溪志》卷九中记载:“……顺济庙,本湄州林氏女,为巫,能知人祸福,殆而人祠之。”,李俊甫(生年不详,宋嘉定十年进士)在《莆阳比事》中也记载:“湄州神女林氏,生而神異,能言人休咎,死廟食焉”。
廖鹏飞在《圣墩祖庙重建顺济庙记》中记载:宣和五年(1123),给事中路允迪奉旨出使高丽国,在航行途中遇狂风巨浪,“舳舻相冲者八,而覆溺者七,独公所乘舟,有女神登樯竿,为旋舞状,俄获安济”。路允迪问及旁人,同船保义郎李振,莆田宁海镇人,便告知此女神是宁海圣墩妈祖显灵护航。回朝后奏报朝廷,宋徽宗笃信道教,史称“道君皇帝”,于是,下诏赐宁海圣墩妈祖庙号“顺济”,自此,妈祖庙成为官方正式承认的宫庙,这对于妈祖信仰向全国乃至世界的传播起到关键性的推动作用。
宋、元、明、清四代朝廷有感于妈祖有功于国,有益于民,先后给予36次褒封,封号由“夫人”、“妃”、“天妃”直至“天后”,经典上常见的尊称有“天上圣母”、“天后元君”等,民间对妈祖则有“娘妈”、“圣祖仙妈”、“妈祖婆”等百多种呢称。千百年来,妈祖文化以莆田为发祥地,不断拓展,由沿海到内陆,从中国走向世界,得以传承并得到发展,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经由海洋连通世界的重要文化纽带。正是源之于妈祖生前的高尚行为和品质,得益于民众对妈祖高尚行为和品质的认可和推崇,得益于历代文人学者对妈祖高尚行为和品质的肯定和传播,也得益于历代官方对妈祖的承认和褒扬。正是由于妈祖文化的亲和性和普世性,才使得妈祖文化在中华民族复杂繁多的文化现象中独树一帜,逐步发展,并成为具有世界性的一种信仰。
二、妈祖文化的构成
1、妈祖文化的概念的界定
妈祖文化肇于宋、成于元、兴于明、盛于清、繁荣于近现代,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和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全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妈祖文化博大精深,具有极为深厚的内涵,从她诞生之日起至今,无论是古代、近代、现代,都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发挥巨大的影响和作用。正如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会长张克辉先生所指出的:妈祖信仰“其延续之久,传播之广,蕴涵之厚,影响之深,是其他民间崇拜无法比拟的”。
妈祖文化是以妈祖信仰为主旨,妈祖宫庙、祭祀、传说神话、文学艺术等为主要载体,衍生并融合各种文化元素发展而形成的一种特色文化。
妈祖文化的主要内容体现在其内涵和外延上。妈祖文化作为具有代表性的东方海洋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以妈祖宫庙的物质文化景观为载体、以祭祀、传说、文学、民歌、舞蹈等为主要传播途径、以精神实质作为团结华人的精神纽带的民间重要的信俗文化,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作为妈祖文化的外延则表现为我们所从事研究的科学文化课题,具体包括:妈祖文化与中外关系史、妈祖文化与反侵略战争史、妈祖文化与海上交通贸易及沿海港口开发史、妈祖文化与科学技术发展史、妈祖文化的学术价值等五个重要的方面。
妈祖文化的面上结构可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等。其中:
妈祖物质文化的内容包括妈祖宫庙建筑、妈祖民间工艺、妈祖服饰、碑刻、塑像、神龛等。
妈祖制度文化是在长期演变和发展中形成的一些约定俗成的习俗和规范,比较有代表性的如大醮、清醮、出游、分灵和回娘家以及祭祀的各种有关规定等。
妈祖行为文化在与各地自然、经济、社会、文化长期的交融中,形成了颇具特色的行为模式,如妈祖祭祀仪式、妈祖民俗活动等 。
妈祖心态文化是指妈祖信众表现出来的信仰、心态、思维指向等,它集中地反映了妈祖文化的核心——妈祖精神,即是“仁爱、正义、勇敢、和平”。其表现形式包括神话、传说、诗词、对联、散文、戏剧、影视、歌舞、绘画、雕塑、建筑等都充分体现出妈祖文化的内涵。
妈祖文化的还有一个层次结构的特征,即“二重结构”。美国人类学家罗伯特.芮德菲德提出一个“大传统与小传统”的概念,他认为:“在某一种文明里面,总会存在着两个传统:其一是一个由为数很少的一些善于思考的人们创造出的一种大传统,其二是一个由为数很大的,但基本上是不会思考的人们创造出的一种小传统。大传统是在学堂或庙堂之内培育出来的,而小传统则是自发地萌发出来的,然后它就在它诞生的那些乡村社区的……群众的生活里摸爬打挣扎着持续下去。”(罗伯特.芮德菲德,王莹译:《农民社会与文化:人类学对文明的一种诠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95页)中国的文化学者也有类似的看法,如田青也认为在中华传统文化上有“两层楼”的结构,“上面一层的文化是由文人创造的精英文化,包括孔、孟、老庄、唐诗、宋词、元曲……其共同载体是汉字,是借汉字传承的中华文化。一提传统文化我们首先想到的是这些,但是很多人常常忽略了楼下还一层。这个底层不是低下的意思,其广大,其高远,其丰富,其精彩,都是超出许多人的想象。这部分文化的载体是语言,即主要由口头传承的文化,其特点就是口口相传,与以文字为载体的精英文化不同,包括传统戏剧,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美术、手工技艺、民俗、节日等等”(田青,光明日报, 2015年12月4日第五版)。这种文化结构在妈祖文化中也是如此,即妈祖文化有着“二重结构”的特点,即精英文化与民间(草根)文化。历代皇帝的敕封,文人的诗词、散文、楹联、碑刻、经文、官方祭典等等可看作为是“大传统”或是”精英文化”,与此相对应的是有关妈祖的各类民间祭祀(家祭、船祭等)、民俗活动、庙会、民间贡品制作、民间美术工艺等都可看作为“小传统”或是“草根文化”等。正是由于这种“二重结构”的文化相互激荡、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共同推进了妈祖文化的不断发展与创新。
三、妈祖信仰的精神内涵
妈祖文化是集体记忆、集体塑造、集体传承的一种文化,无论从道光十二年壬辰重编的《天后圣母圣迹图誌》的四十八幅图,或是清乾隆年间的《敕封天后志》中的四十九幅图,或是福建莆田市文峰宫悬挂的六十四幅图,或是明朝中叶福建宁德霞浦松山天后宫的六十四幅图(内容与文峰宫略不同),或是遍及世界各地妈祖宫庙中悬挂的匾额、楹联、各式各样的壁画、雕刻等等无不充盈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元素,而这正是多层面地折射出了妈祖精神的丰富内涵。
1、 儒道文化中的“仁”, 是妈祖精神的基石
妈祖最让人感动之处就是她的慈悲和大爱,而这恰恰是儒家“仁”的思想的体现。
“仁”是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孔子第一个集整体的道德规范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
关于什么是仁,《论语》中有“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孔子在《论语》中关于“仁”的论述达109次之多,可见,孔子对仁情有独钟,在整个儒家思想体系中,“仁”的地位之高可想而知。而在实践中,儒家强调仁义、以仁孝治国。
“仁”在道家看来,也是十分重要的。《道德经》中有“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老子的“仁”即怀有“道、德”的仁者。
在妈祖传说中表现出的妈祖的仁爱、仁慈、仁德等等,令人倍觉可亲可爱。
比如《天后圣母圣迹图志.祷苍穹雨济万民》记载:“后年二十一,莆大旱,父老咸举非神姑莫解。尹诣请许之,拟壬午申刻。当雨至期,大沛甘霖,遂获有秋,人皆欢呼颂德”。体现了妈祖普济天下的心怀。在妈祖传说 “圣泉救疫” 中记载:宋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兴化一带发生瘟疫,众生无药可治,有一村民梦见妈祖,说离海边不远处有甘泉,可以治病,于是第二天众人去挖掘并取水饮用,果然水到病除。这个传说体现了妈祖的仁慈之心。在明《三教搜神大全·天妃娘娘》中提到“尤善司孕嗣”:有某妇,醮于人十年不孕,万方高禖终无有应者。卒祷于妃,即产男子嗣。凡是有不孕者,随祷随应。尔后在民间以天后娘娘作为司孕育的主神来供奉,这和观音菩萨一样有着送子娘娘的职能。另有一传说:“妇人饲子者,将往田园或採捕,以其儿置庙中,祝曰:‘姑好看儿’,去。竟日儿不啼,不饥,不出阈。暮,各负以归”。这个些传说体现了妈祖的仁德。对妇女、儿童的保护是妈祖传说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妈祖的传说中,普世济民占了很大篇幅,忧民众之所忧,乐民众之所乐,在民众的心目中妈祖是一个可亲、可爱、可靠、可信的“仁者”。正是这种为民所需的“仁”,才是妈祖文化传颂千古的根本原因。
2、中华多元文化共同推崇的 “义”是妈祖精神的核心
妈祖最令人钦佩的是她的匡扶正义、扶正祛邪,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号称曾经照亮历史和人生的道德观念“义”,在妈祖精神中无疑居于核心地位。
义的概念,自春秋以来,一直是中国伦理道德的重要内容。在儒家学说中,义更是和仁一样起着儒家庞大道德体系的支撑作用。发挥了孔子的思想,把仁同义联系起来,把仁义看作道德行为的最高准则。孟子的义,指正路,孟子说:“义,人之正路也。”孟子想通过仁义的说教约束君王和百姓,以达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的理想。墨家从他的主导精神“兼爱”出发,也推崇“义”,墨子认为:义是“天下之良宝”,“万事莫贵于义”。中国民间自古以来始终把“义”当成做人的准则;至于侠客及江湖中人,更是推崇“侠义”和“江湖道义”。
没有正义的爱,就会失去爱的方向,失去爱的价值,最终会助长非正义,亵读了爱的真谛。在妈祖的传说中,妈祖不仅是可亲可爱、大慈大悲的,而且是集正义于一身、主持公道、锄奸除恶的“天上圣母”。
《天后圣母圣迹图志》中记载诸多关于妈祖主持正义的传说,除了降妖驱邪之外,还有诸如“助涨潮水”、“澎湖助战”、“甘泉济师”、“助温台破贼安民”、“庙廊下火烧三恶”等等护国庇民的传说,最令人称颂的是助郑成功驱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之战和助施琅攻台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传说,这些传说更是充分体现了妈祖的爱国、护国情怀。
从妈祖传说中可以看出,明辩是非、爱憎分明、富有正义感是妈祖精神的核心。妈祖在展现她博爱情怀的同时,对忠、奸、善、恶、对、错都有着她的鲜明态度。
3、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追求的“和”是妈祖精神的终极目标
妈祖最富有特色之处是她的宽容与和谐,“和”是妈祖区别于其他神祇的一个重要特征。 “和”在中国的哲学中具有极重要的地位。 道家强调“和”。道家经典《周易》认为“和”是宇宙之法则,天地间万物“和”为最可贵。《老子·四十二章》所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以抱阳,冲(中)气以为和”,从本原的意义上阐发了“和”,在老子看来,“和”是大道自然的体现,具有“和谐、和合”之意。
儒家主张“和”。《中庸》说“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管子·内业》说“和乃生,不和不生”,董仲舒《春秋繁露·循天之道》中所说的 “和者,天地之所生成”,王充的“瑞物皆起和气而生”、王夫之的太和为“本然之体”等等都突出了“和”的意义,儒家对“和”的意义还进一步阐述,认为君子和而不同,把“和”有别于“同”,认为只有异质相济相协,才能达到事物生生不息。
佛家也主张 “和”。 “缘”是佛教中一个根本的理论,认为众缘和合,世界的万物是共生的关系,万物皆起因于缘,所以佛教讲“六和”又称“六和合”或“六和敬”,这是佛门的重要清规,也是佛门信徒和谐相处的基本准则。“六和敬”的基本内容包含以下六个方面: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利和同均、见和同解。和谐是佛教的核心价值和主要精神。
可以说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思想体系中,“和”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在中国人的思想意识深处“和”的观念最为根深蒂固。
中华文化中的“和”有四层意思,一是人与人之间的和,二是人与社会的和,三是人与自然的和,四是人内心的和,达到这四“和”,天下就太平了。如果说,儒家侧重于治国,道家侧重于治身,佛家侧重于治心的话,则三者有个共同点,即是“和”,这也是这三家在中国历史上能共同存在一起发展的契合点。
《天后圣母圣迹图志》中记载这样一则故事:有晏公者浮海为怪,后(妈祖)先施法力制之,虽服神威未能诚服。后乃假色相,一神龙兴涛鼓浪来犯后舟。后命投下法绳,随摄随粘,牢固难解,始惧而伏罪。后嘱曰:“东溟险阻,尔当护民。”收为部下总管。这则传说与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最后归我所用很是相似。其实在妈祖众多的传说中类似的故事还很多,诸如“演神咒法降二将”、“高里鬼具体现形”、“奉圣旨锁获双龙”、“临海津法驱二孛”、“破魔道二嘉伏地”等,这些都是讲妈祖对兴风作浪的妖怪不是打下十八层地獄,使之永世不得翻身,更不是从肉体上消灭掉,而是以德服之,以法服之,最后都感化之并收为已用。这就是“和”的体现。元代黄渊在《圣墩顺济祖庙新建蕃釐殿记》一文中对妈祖与其他诸神进行过比较,他认为:“他所谓神者,以死生祸福惊动人,唯妃生人、福人,未尝以死与祸恐人,故人人事妃,爱敬如生母。”妈祖是一尊不以生死祸福威慑人,而是一味保佑人的神,也正是妈祖精神中这种特有的宽容、和谐内涵,使得妈祖这尊女性之神,具有了更多的母爱色彩,具有了更多的亲和之力。
从海洋文化对异域文化的吸纳的视角来看,主要体现在“多元性”和“兼容性”等。
妈祖信仰自宋以降,穿透千年的历史风云,在世界各地建有万余座的妈祖宫庙,呈现出极强的生命力,究其原因,一是妈祖文化能够与当地民俗文化融为一体,很快地被当地的民众所接纳,充分体现出妈祖文化的兼容性;二是妈祖文化的本身就具有多元性,无论产生于中国的道教或是儒教,或是产生于印度的佛教,或是被誉为天主教的第七教母,乃至日本人创造的天母教等等,无一不体现出妈祖信仰的多元性与兼容性和开放性。
4、妈祖文化具备勇创敢闯的海洋精神
作为构筑中华文明三大支柱之一的海洋文化,同样也是妈祖文化因海而生、因海而兴的源泉。从海洋文化的一般性特征而言,妈祖文化显然具备这些海洋文化的特征。
从海洋文化的社会经济生活的视角来看,主要体现在重商性,外向性和生命的本然性。海洋文化的重商性的本质就是逐利。从妈祖信仰产生的历史背景来考察,宋代当时受到北方金、辽等政权的打击下,原有的陆上向欧洲腹地的丝绸之路被切断,与外国的商贸被隔绝,这对偏隅于南方的宋朝政权的经济来说是极为不利,出于国内政权的稳定性,势必要面向海洋,大力发展海上贸易,而当时的福建沿海等地,航海业十分发达,正如苏东坡所说的:“福建一路,多以海商为业。”据有关研究表明,海上贸易的收入占当时政府财政收入的十分之一。于是,妈祖信仰顺着时势的需要,随着中国航海者、海商、船员等赴海外经商贸易及华人的迁徙而向海外传播,在当时所能到达的地区,妈祖信仰迅速地传播到世界各地。
海洋文化的生命本然性与妈祖文化的仁爱精神,珍爱生命,救苦救难,慈爱为怀,是一脉相通的。在“天下至险,莫於海”的年代,人的生命面对大海时,显得那么眇小,那么脆弱。但同时,也让人感到人的生命的珍贵性,也让人感受到与大海搏斗时,团队精神的重要性。在妈祖的传说与故事中有着不少在海上显灵的事迹,充分体现出妈祖对生命的珍重与热爱,妈祖文化所饱含的深情厚意的人文关怀和悲天悯人的精神以及大爱无疆的高贵品格。这些使靠海为生的人群不可避免地对妈祖—–海上女神产生坚定的信仰。从人类海洋文明的视角来看,主要体现在“开放性”、“进取性”等。
如上所述,开放性在妈祖文化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几乎可说是全面,不排外,无禁忌的,妈祖宫庙在世界的当地化就能充分地表明这一点。
海洋文化的重商性其前提是逐利性,而逐利性的前提是敢于冒险,敢闯敢创,而这一特征正是妈祖精神中的最为宝贵的品质之一,妈祖正是不惧险象环生的大海,为救护海上落难的民众而牺牲自己的生命。充分体现出了人类勇于战胜大自然、敢创敢闯的大无畏精神。而这种精神也是激励着国人不畏艰险漂洋过海,建立功业。
法国民族学院的谢鲍尔博士则在巴黎创建“真一堂”供奉妈祖,并设立妈祖史料文物研究中心,称妈祖为“世界海上和平女神”。 把妈祖塑造成一个有别于西方海洋文化,具有东方海洋文化色彩的崇尚自由、平等、互信、热爱和平的海上和平女神的形象,妈祖是代表着东方海洋文化的一面光辉旗帜。
声明:本内容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文章来源 坤师 https://www.china8m.com/16301.html
暂无评论,你要说点什么吗?